交换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42页(854字)

在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劳动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交换就谈不到消费。

没有交换,社会再生产也无法继续进行。

从生产和交换关系来讲,生产是基础,它决定交换的存在,交换的性质、规模和方式等;交换对生产也起着重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市场的扩大或缩小,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交换的基础是劳动分工。在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交换是活动的交换。在原始公社内部,人们实行自然分工,只有活动的交换而没有产品的交换。劳动产品的交换出现在原始公社后期,是公社之间的物与物的直接交换。这种交换的特点是买与卖结合在一起,出卖的同时也就是购买。

这种交换最初完全是偶然发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剩余产品多了,交换逐渐成为经常的事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了,物与物直接交换发生了一定困难,导致了货币的出现。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换日益频繁,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形成了商人阶级。商人阶级的出现,加速了交换的发展。商品交换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初步繁荣,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的交换中劳动力也成了商品,而这种商品的交换,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必然产生对抗性矛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存,存在着各个企业的相对独立性,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此,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商品交换,这对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对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有重大的作用。但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交换中不再存在对抗性矛盾。就是到了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虽然不存在了,但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交换活动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交换关系还仍然存在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