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65页(1095字)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创立者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r1,Edmund1859~1938)。现象学意指对意识经验到的现象进行直接的考察和描述,而无需预先引入任何概念和原则作为前提,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即“诉诸事情本身。”现象学家认为,通过现象学的考察,可以达到意识现象之本质结构和关系的洞察。胡塞尔对哲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历史主义态度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自然主义企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另一知识领域,历史主义则由于强调对特殊历史背景的关注,从而具有相对主义的意味,而现象学的方法才是保证哲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具有一个真实开端的方法。

现象学的基本方法是还原:将有关世界及其事物存在的知识“放进括号里”存而不论,由此将已知的东西还原为纯粹的意识现象,从而使人们通常的面向客体的视野转变为面向意识的视野。进一步的本质还原欲图从复杂多变的意识中把握住其不变的本质和结构,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即“本质直观”。胡塞尔提出了先验自我作为一切意义的建立和构成之根据。现象学研究方法引出的重要成果包括:将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突出了出来,从而回避了对象性思维方式的主客体原始对方,将哲学的注意力从实在性转移到“意义”之上;提出了在现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我”的先验构成作用、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等一系列新的课题。

早期现象学的着名人物除胡塞尔等,还有普凡德尔(A·pfander)、舍勤(M·scheler)、盖格尔M·Geiger,贝克尔(O·Beeker)等人。在胡塞尔之后,现象学已发展为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和各自不同的哲学倾向。其中德国有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存在论现象学,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恢复对存在的意义这一传统哲学问题的讨论。他以对asein(亲在、此在)的现象学理解入手,揭示意识及先验自我的可能性及条件。

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梅络一庞蒂(M.Merleau-Pondy)和萨特(JP.Sartre)等。梅格一庞蒂认为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先验性的知觉世界,而知觉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代表着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萨特则将现象学还原扩大到具体生存的人及其相关的外在方面,如历史、政治、文化等,从而肇始了存在主义运动。

利科尔(P.Ricoeur)更进一步推动了法国的现象学研究。

德里达(J.derrida)在对语言和思想的局限的分析中,也有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趋向。英美的现象学研究也发展较快。

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已广泛地渗透到了历史学、社会学、语文学、宗教学、文学理论各领域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