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67页(1105字)

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能够获规模效益的生产条件的集中和使用。

企业规模指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其大、中、小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以能否取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为标准,来选择最佳的企业规模,即成本最低而经济效益最高的规模。一般说来,企业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劳动生产率水平就越高。因为企业规模大具有许多优点,如能够使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能够减少许多中间产品买卖中介环节,从而节省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大企业的资金和人力雄厚,能更多更快地采用新技术。而且,大企业能够生产多种产品,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不会因一种产品价格下跌而受到严重损失,并可以用别种产品的赢利加以弥补。因此,大企业在竞争中一般处于有利地位。

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导,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扩大企业的规模。但是,企业规模也并非是越大越好。

事实上许多企业的规模很大,但并没有相应地异致投资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的好坏,而不单纯在于规模的大小。

但要做到这一点,企业没有一定的规模,也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企业的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有:(1)技术因素,包括各种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经营管理水平等。(2)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源、资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成本费用、市场状况等。(3)自然因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条件与土地等状况。(4)社会因素,和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民族关系、地区发展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的考虑等等。某一企业的规模是否合理,要根据各个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其标准是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企业规模经营优化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起始规模,即最小有效规模或盈亏临界规模,它是一个企业赢利或亏本的分水岭。第二个层次叫合理规模,即盈而不亏的规模。

第三个层次是最佳规模,即以最低耗费而取得最高经济效益的规模。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停留在起始规模,而应选择合理规模,并力争最优规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分行业制定企业规模经营的参考标准,并以最佳规模为标准。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逐步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相互依赖,互相补充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

应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特别是小型企业的素质,把企业规模的质与量统一起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布局的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规模经营。

上一篇:杰出人物 下一篇:软科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