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82页(1364字)

【生卒】:1902—1979

【介绍】: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

生于美国克罗拉罗州的一个牧师家庭。就学于美国阿默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以后就学于德国海得尔堡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从欧洲回国在哈沸大学任教四十余年,其间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

1949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73年作为荣誉教授退休,1979年应邀去联邦德国讲学,同年去世。主要着作有《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行动理论的工作底稿》(与他人合写)《经济和社会》(与西美尔斯合着)。帕森斯以其均衡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闻名于世。

他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

社会作为一个行动体系必须满足自身的“适应、目的实现,整合,潜调节”四种基本要求或功能,从而它自身具有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四个系统;用以解决适应的生理系统;解决目标实现的人格系统;把系统需要整合起来的社会系统;通过意识形态消除冲突的文化系统。

四个系统的关系是一种控制论的模式。文化系统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水平规定了社会系统规范的选择范围;社会系统中的体制和规范规定各种社会角色的地位、职责、义务和道德,进而控制人格系统中的行动动机和行为方式;人格系统又规定生理需求的满足方式。

另一方面,生理系统又向人格系统,后者又向社会系统,进而向文化系统分别提供能量和条件。各系统因功能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媒介物或信息,适应系统使用金钱,目标实现功能系统使用权力,整合系统使用“影响力”,调节系统使用“义务感”。帕森斯认为,在社会行为体系中,尽管结构处于运动状态,仅具有相对稳定性,尽管均衡被打破,使社会体系的功能暂时遭到破坏,但可借助于自身的稳定性而克败,即既成的均衡状态是靠体系固有机制来自动维护的,对此,他提出了所谓“均衡法则。”以后,他又用结构功能理论解释社会变迁。

他提出,各个行动系统间“信息——能量”的交换是发生社会变迁的潜在原因。社会变动有两大根源,一是过剩,即信息控制过剩或能量过剩,如经济动力太足,会引起社会阶层的变动;社会规范的变化,最终导致文化价值观的变迁;社会对人格的控制“过剩”,会造成不满,引起冲突,反叛。另一社会变迁根源是“不足”,即信息控制不足或能量提供的不足,致使各系统失控,无力维持下去,如提不出强有力的价值观作为社会系统的“导向”,社会系统将变成盲人瞎,出现信仰危机。帕森斯认为,文学的出现和法律的制定是社会进化中的两年大事,它使人类社会最终过渡到现代社会,从承受性和特殊主义转到自创性和普遍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于三大革命,工业革命使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分离,民主革命使社区有别于政治体系,教育革命把文化体系和社会区分开来。西欧十七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过程以最纯详的方式在20世纪的美国完成了,因此,现代化就是美国化。帕森斯的历史观最终落实到对现代美国社会的推崇。

对帕森斯的批评来自三方面。

一是对其理论前提的批判,指出不是均衡,而是冲突才是社会运动的基础和归宿。二是批评其理论只注意稳定,忽视了人对社会的改造及其根本需要。

三是批判他的结构功能主义陷入了目的论,因为他把功能的需要作为结构产生和持续的原因。

上一篇:帕罗托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