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冷淡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42页(1154字)

一种反对或轻视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的社会主张或思想影响。

19世纪70年代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对政治和政治斗争表示冷谈的错误思潮。其典型代表是巴枯宁主义的观点。政治论谈主义的基础是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国家观。

他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动物性状态向人性状态过渡的过程,经历了动物性奴隶性状、神性的奴隶状态和自由状态三个阶段。

人的自由状态是摆脱了任何权力的人们无组织的自由社会,因此人性的基本条件是绝对自由而容不得任何权力、权威。国家作为一种权力和权威是绝对恶的东西,一切人间的不幸、剥削、奴役和战争等统统是由国家造成的,因此他反对任何性质的国家,不论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君主国、立宪国和资本主义共和国。

在他看来,革命的纲领应是立即爆炸国家、反对权威、实现普遍平等。巴枯宁从其国家观出发,仇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认为工人阶级要彻底否定国家,就必须放弃一切政治斗争,如参加选举、争取权利、组织政党等。

因为在国家里进行政治活动就等于承认了国家,维持了国家的寿命。他宣称,任何政治活动如果不直接和立即消灭国家,都是反动的。

同时,他主张不要任何权威和领袖,反对任何政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绝对自由。针对这种思想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政治冷淡主义》、《冷权威》等论着对其进行系统的批判。

他们指出,历史上的国家总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国家是进行阶级压迫和统治的工具。巴枯宁主张在阶级还未灭之前就废除一切国家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这实质上是反对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反对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消灭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阶级仍然存在,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利用国家手段进行废除资本、镇压资产阶级反抗、组织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只有在消灭阶级的前提下,作为阶级压迫和统治工具的国家才会退出历史舞台。

巴枯宁根本不懂得国家的起源、实质和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在分析政治冷淡主义的根源和危害时指出,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期,工人阶级还没有显示出独立的政治意义,因此他们观念中的空想特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在工人运动勃蓬发展的今天,重犯政治冷淡主义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它将会阻碍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其目的是捍卫资产队级的自由。

恩格斯指出,政治冷淡主义是小资产阶级观念,体现着小生产者对大工业的恐惧,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反动的意图。

他进而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就是权威的运动,革命群众没有武装的权威,就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冷淡主义的批判,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较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此概念,意指人们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

上一篇:政党 下一篇:政治国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