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52页(1096字)
【生卒】:1859—1941
【介绍】:
法国20世纪上半期最着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求学,获博士学位,后来长期在巴黎高等师范的法兰西学院任教,是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哲学着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道德和宗教的两大根源》(1932)等。
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它永不间歇地冲动变化着,又称为“绵延”;它象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还称为“意识流”。柏格森认为,生命之流处于永恒的、不断地冲动变化之中,由此产生了宇宙间的万物。其中处于生命之流的漩涡中心、被冲得最高、最有活力的是人的生命和意识;,dmj处在最外边、脱离生命冲动漩涡而失去生命力,从而堕落的是物质。
所以生命是真,物质是假,是生命冲动的堕落。
柏格森认为,“生命之流”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因为理智的认识对象是物体,理智认识的特点是静态的概念分析,而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之流则是整体的和动态的;理智的认识在于认识杂多的自然界的因果性和必然性,生命则是丰富而不可分的统一体,它是绝对自由的;理智认识的结果只能用文字或概念来表达,这些僵死的符号永远不能表达活生生的精神或生命;最后,理智的认识还受功利的支配,它只能有选择地获得一些零星的外在知识,而不能把握生命的整体。总之,理智只能认识假象——物质世界,获得暂时的相对真理,而不能得到生命的永恒的绝对真理。
要把握世界的本质——生命之流,只能凭借直觉内,通过纯粹的内心体验,即用自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方可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达到绝对本身。柏格森最终得出了“直觉高于理性”的结论。
柏格森在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基础上,还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守规范道德与宗教的“封闭社会”,一类是信仰英雄的崇高行为,体现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并且认为,这两种道德、宗教和社会的对立反映了决定论与自由、理智与直觉之间的斗争,而以自由、直觉为特征的“开放社会”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柏格森的哲学对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