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本抑末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63页(698字)

亦称“事本禁末”、“崇本抑末”、“重农抑商”。

中国封建社会中以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本”即农桑;“末”指工商。战国中期商鞅从封建阶级的立场出发,提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君书·一言》)即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是衣食和富国的源泉,又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故治国之要在于以农业为本,实行农战结合的政策。

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产和流通活动,认为是妨碍事本而导致田荒兵弱国贫的末事,必须加以抑制,从而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把人民“搏之于农”。(《商君书·农战》)管仲也主张“好本事”,禁“末产”,(《管子·权修》)认为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对国富民强危害极大,必须抑商和禁末。

荀况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基本源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荀子·王制》),指出“工商众则国贫”,(《荀子·富国》)应该“省工商,众农夫”,(《荀子·君道》)即用限制工商业发展规模的办法来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韩非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应“富国以农”,“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主张抑末,把工商业流称为末业,工商之民列为“五蠹”之一,要使“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本务而寡末作。”(《韩非子·五蠹》)以此,“末”大体上成为工商业的通称。重本抑末的政策和理论对秦的富强和统一中国起过积极的影响。

汉代以后,重本抑末思想变成了儒家的理论之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制度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武器。它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大大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