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76页(9241字)

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思想体系,即世界观的思想体系。

自古以来,人们对哲学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汉语“哲学”一词是希腊词Philosophia的汉译,原意指“爱智”的活动,转为智慧、知识、学问之意,译为哲学(明哲之学、聪明之学、智慧之学),还是确切的。因此,在古代,哲学被视作知识的总汇,包括各种一般性理论,特别是一些深奥玄妙的思想、观点、学说都被看成哲学,而哲学家也是一些知识渊博、神秘莫测的学问家,不是现代意义的专家。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知识日益丰富起来、精密起来,有了分门别类的可能,一些科学便一个一个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先是数学、力学,到了近代,各种实证科学纷纷形成,并从哲学中一一分出,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对整个世界的综合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这就是严格意义的哲学。

但由于历史中形成的习惯难于立即改变,人们对“哲学”一词往往也作广义的使用,因此,哲学的含义在今天可以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的哲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它不仅可以包含几个较广阔的研究领域,形成了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艺术哲学(美学)等等,而且可以包含一些较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管理哲学、领导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宗教哲学等等。而狭义的哲学则专指过去哲学中的本体论(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或形而上学,亦称第一哲学、纯粹哲学,也就是世界观的思想体系。可以把各种广义哲学看成关于各个领域的一般理论,或看成是狭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或组成部分。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各种流派的思想均不限于本体论,往往在本体论之外包含其他组成部分,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例如黑格尔哲学以《逻辑学》作为他的本体论,此外,他还有《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又包含许多分支学科。

有的哲学则专门研究某些分支学科,而以某种本体论作为它的理论前提。例如中国古代儒家主要研究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但以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天命论作为他们的本体论根据。

又如今天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专门研究语言的逻辑分析,但仍以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作为它的本体论根据。

从其根本性质来说,哲学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都是一种思想、观点、理论、知识、学问,而不是信仰、兴趣、愿望、习惯、爱好,尽管它也可以成为信仰、兴趣、愿望、习惯、爱好。总之,不管它正确与否,它都属于认识的领域,而不属于信仰、情感或其他领域。它同任何其他学科一样,有它的研究对象、事实根据、理论根据和逻辑结构。但是,哲学没有像有的学科那样,形成为得到世界各国绝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一门科学,而是呈现出各式各样流派彼此争论不休、相持不下、百家争鸣、各成一家之言的局面。这些流派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和思想内容,甚至对哲学的对象和性质等根本问题也意见分歧,莫衷一是。

其中只有一个流派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建设而又得到大批学者的认可,它就是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它还没有得到全世界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作为一门科学建立起来。

历史上,除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外,没有任何一个流派曾拥有像它拥有的那么多的研究者和赞同者。

但是,从全世界来说,哲学仍然是各派哲学的总和,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各个流派的形成是由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作为世界观,根据全部哲学史提供的各种流派的思想资料,哲学有三大基本问题:第一个是: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个是:世界是怎么样的?或世界是怎样存在和运转的?第三个是: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即哪一个是本原的,哪一个是派生的。

这三个问题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问题。作为整体的世界是由它的组成部分构成的,世界有无限多的组成部分,但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不外是自然界和生存在自然界之上的人类社会,或简称自然界与人,此二者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所面临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亦即哲学上常说的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弄清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整体的世界的图景也就清楚了。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因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由于是人在问和答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不外乎两种回答:物质和意识(非物质)。

凡是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必然将意识从属于物质;凡是主张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必然将物质从属于意识,于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就转化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就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并进一步指出,对这个世界观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科学标准,因此,“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同上,第220页)恩格斯谈的是基本派别,他并不否认第三派的存在,但第三派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不是基本派别。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除了世界观这一方面而外,还有历史观和认识论这两方面,即思维和存在在实践中和认识中的相互关系。

关于思维和存在在认识中的关系,恩格斯称之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他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其中包括像黑格尔这样的唯心主义者。

但黑格尔否定了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并不是真正的反映论者,只有唯物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反映论者。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矛盾而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一矛盾,毛泽东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称为“两对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一对对子回答的就是上述第二个基本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

哲学的各个学派就是以这三个基本问题,特别是第一、三基本问题为标准而区别开来的。

世界各国的哲学流派,从古及今,何止千百个,今天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是根据以上两对对子的理论,哲学流派总是首先可以归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以及动摇于二者之间的折衷主义(二元论),其次又可以在这些派别之内区分出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的变种——诡辩论。形而上学同辩证法是直接对立的,但辩证法所要求的是全面性,而不是与形而上学相反的另一片面性,例如形而上学夸大静止,否认运动,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而诡辩论则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诡辩论貌似辩证法,实际不过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表现而已。这两对对子的相互交错形成了若干哲学流派,下面择其常见者作一概述。

素朴唯物主义,专指古代肯定人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并可为人所正确反映的素朴观点,缺乏理论上的论证和系统的发挥,亦指一切正常人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人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并可为人所正确反映的素朴信念,一切正常人包括一切具有健康常识的唯物主义者。一个自觉的唯心主义者坚持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但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得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来生活,饿了就得吃,渴了就得喝,冷了就得加衣服,否则他也是活不下去的。

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指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承认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把一切运动变化都归结、还原为机械运动形式。例如十七、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

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认为人也是机器。他虽然并非把人等同于一个机器,而认为人有感觉,有精神,但坚持关于人体的有机组织仍受机械规律支配,而人的身体状况又决定人的心灵状况的观点。

直观唯物主义,往往包含在机械唯物主义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忽视实践的作用,表现在世界观方面是忽视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表现在认识论方面是忽视人在实践和认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镜子似的反映,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方面看世界,而不知还要从主体方面看世界,也就是说,他只知道外部世界是客观的,不了解外部世界经过了人的改造,已经打上了主体的烙印。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专指一切自然科学家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肯定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的观点和反映论观点,也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不能缺少的指导思想,其性质与素朴唯物主义近似,带有一定的素朴性和自发性。列宁曾经指出,现代自然科学正在自发地产生着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史也告诉我们,科学不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不管是自觉地还是自发地指导,也是不可能前进的。有些自然科学家的自觉的世界观甚至是唯心主义的,但在认真的科学研究中也不能不遵循唯物主义的原则,例如马赫;而有的自然科学家则是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列宁认为尽管海克尔的哲学有一定的自发性,甚至不承认唯物主义这一称呼,但它的《宇宙之谜》的“愈来愈巨大和坚固的盘石”就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爱因斯坦十分重视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在哲学上是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他明确定科研对象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专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含认识论。它不仅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且认为物质世界是辩证地联系着和发展着的,提供了一个由辩证法规律支配着的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它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积极的反映。它是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打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19世纪自然科学和逐渐成长起来的19世纪社会科学的产物,而在20世纪又在新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至今仍在原有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主要表现在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也是劳动人民的哲学思想体系;它第一次使哲学变成了真正的科学,即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质,并在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它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贯彻于人类社会历史,建立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第一次把仅仅解释世界的哲学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即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中国及其他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它的伟大的威力,它也在列宁、毛泽东及其他领导者和理论家的各种着作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苏联、东欧虽然发生了剧变,它在亿万信奉者中仍然具有崇高的威望。它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和人类前途仍然是不可代替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庸俗唯物主义,专指十九世纪欧洲曾一度流行的一种唯物主义流派,其特点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但把唯物主义原则庸俗化,例如把思想意识也看成是一种物质,认为精神、意识是一种分泌物,大脑分泌思想同肝脏分泌胆汁,膀胱分泌尿液差不多,他们也以机械规律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庸俗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是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

一切种类的唯物主义都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承认反映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列宁曾把这种共同点称做一般唯物主义。

一般唯物主义只是各个唯物主义流派的抽象,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流派。

一切唯心主义流派也有其共同点,那就是否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把它看成依存于某种精神实体的东西,因而认识的内容不是客观的,归根到底是主观的或纯粹精神性的。对精神实体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唯心主义流派。

主观唯心主义,指把外部世界看成依存于哲学家自我的哲学观点。强调世界依存于经验、认识的自我的是认识唯心主义,如英国的贝克莱,中国的陆九渊、王阳明是这种观点的着名代表,他们的中心观点是把世界等同于感觉。

贝克莱的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名言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许多主观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由我的感觉或经验构成的。

强调世界依存于实践的自我的是实践唯心主义,如美国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名言是:“存在就是被利用”。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是唯我主义,认为自我是唯一的存在,其他一切均依存于自我,世界就是主观世界,这当然是极其荒谬的,因此,多数主观唯心主义者也都承认其他自我的真实存在,而不惜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或承认我的感觉来自上帝,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指把世界看成依存于某种超自然超物质的客观精神的哲学观点。

在他们看来,认识的内容不过是某种客观精神。精神总是主观的,客观精神不过是把主观精神夸大成脱离人,脱离物质,并加以客观化的结果。主观唯心主义要摆脱荒谬的唯我主义,又要避免陷入自相矛盾,转化为客观唯心主义是一条可能的出路,但这种超自然超物质的客观精神仍然是神秘而荒谬的。

客观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形态,一是宗教唯心主义,即把客观精神看成人格神,认为神创造世界并支配世界,各种宗教的有神论哲学都属于这一哲学流派。一是把人的精神客观化,称之为理,如中国的朱熹,他认为事物是现象,理才是本原,有一物就有一理,理在事先;理在物先;或理念,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在现象世界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即各种普遍性构成的世界,而现象世界不过是它的“影子”;或绝对理念,如德国的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世界的历史就是绝对理念演变的历史,它用《哲学全书》来描述绝对理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自我发展以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复杂过程,这就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毕竟承认了某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东西,这就使它有可能向唯物主义转化。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之外,还存在着动摇于它们之间的第三派,即折衷主义。

明显的折衷主义是心物二元论,如法国的笛卡尔,他认为心灵与物质都是本原,二者是平行的,谁也不依赖于谁。但心物的相互作用是明显的,二者既然是平行的,如何解释心物的相互作用呢?对这个问题笛卡尔很难提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因此,这种二元论在哲学史上影响不大。影响巨大,至今仍然很流行的折衷主义是超越论。超越论是由休谟首先提出的,主张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他认为唯物主义的物质和唯心主义的自我或客观精神,都是不可捉摸的。其存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因为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肯定或否定它们,但它们是经验以外的东西,因而我们无法认识。说物质存在不存在与说神存在不存在同样没有根据。

这是一种不可知论,从世界观来看,它既没有完全肯定神的存在、没有完全否定物质的存在,这是它对唯物主义的让步,但它也没有完全否定神的存在、没有完全肯定物质的存在,这是对唯心主义的让步,因而列宁指出它是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动摇。但是它并没有真正摆脱掉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陷井”,例如休谟,现实世界在他的眼里仍然是经验的集合,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休谟主义是向唯心主义动摇的折衷主义。始于19世纪,至今仍很流行的实证主义各流派,是休谟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证主义以实证科学为依据,认为一切超出经验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因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实证主义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但它同休谟主义一样未能真正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它也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认为世界是经验。

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必然陷入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不同比例拼凑起来的折衷主义,以至陷入唯心主义。

哲学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总是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反映,并为一定阶级服务。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产物,那时已出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与斗争,有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有了文字记载。世界的几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几种风格迥然不同的传统哲学,那就是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和欧美哲学,它们各有自己的术语和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欧美哲学传统。

由于欧美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今天欧美哲学的影响也最为广泛而深入。西方当代哲学有两大思潮,即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它们包括多种流派,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都可以纳入人本主义之中,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则可以纳入科学主义之中。

在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占据着主导地位,此外,中国传统哲学和欧美当代哲学也有重大影响。近十多年来,对中国青年有显着影响的西方哲学思潮有萨特的哲学、弗洛依德主义、尼采的哲学和实用主义等,对中国理论界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思潮是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宣称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当代哲学结合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融合了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对中国理论界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一定联系,但它们的情况和影响十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其中有些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同情第三世界和贫困人民,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他们的思想中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汲取。

马克思主义同他们之间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的上层,而哲学则是上层的上层,它远离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作用是间接又间接的,但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首先,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表现和标志。一个国家的生产发展了,科学发达了,文化提高了,哲学就决不会默默无闻,毫不发展。世界上几种主要的哲学形态,如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欧美哲学莫不是相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代表。其次,这个国家的哲学也不可能不渗透进它的社会实践以及整个文化之中而自觉地或自发地发挥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诚然,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作用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但实际上它们的解释也会起一种改造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被自觉地运用于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的活动,哲学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然而是非常广泛而久远的。任何人的活动不可能没有世界观的指导,为了避免错误的世界观的自发的指导,我们应该自觉地应用正确的世界观进行正确的指导。

从上可见,“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世界观,是不可能的。标榜“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也不得不回答世界观问题。没有一个哲学家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是,也没有一个哲学家只讲世界观,他们往往也要讲一些部门哲学,即前面所说的广义的哲学,亦称应用哲学。自古及今,除世界观而外,正如前面已指出过那样,哲学家们谈得较多的是自然哲学(自然观)、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历史观、社会观)、认识哲学(认识论)、道德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哲学、审美观)、人生哲学(人生观)、政治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宗教哲学等。但时至今日,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否可以区分为基础部分和分支部门,哲学是否可以区分为基础哲学和应用哲学?如果可以,有哪些分支哲学或应用哲学?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迄无定论,而且各种观点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然而,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些趋向是共同的。

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不是一般社会观或历史观,而是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的具体科学)已比较明显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伦理学、美学已被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被人们研究着。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的相对独立性似乎少一点,但也可以同世界观明显区别开来。

最难区别的是世界观、自然观和历史观。从理论上说,或抽象地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清楚的,但实际上很难区别,因为世界的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离开自然与人类社会,很难说清楚世界,反之亦然。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除了世界观内容而外,还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容。

认识论的对象虽然限于很小的范围(人类社会现象之一),但由于它涉及的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之一。现代国内国外都出现了研究各种哲学分支学科或应用哲学的热潮,一般世界观的研究反而显得冷落了。

而在各种哲学分支学科中最为热烈的是对有关人类社会或人的研究,诸如社会主义辩证法、人学、实践哲学、主体哲学、语言哲学、各种思维科学、科学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管理哲学、领导哲学等等,莫不是对社会或人的某一侧面的研究。现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研究也在悄悄兴起,它虽然涉及自然(其实任何学科均莫不涉及自然),归根到底仍然是人类社会的问题。研究人类自己,这是古代即已开始然而进展不大的一种研究,现在是在以空前的规模来进行,这是时代提出的历史任务。这不是离开或抛弃世界观,而是世界观的广泛化与深化,将大大推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在人类知识领域中,出现得最早但成熟得最晚的就是哲学、尽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说来,哲学仍然是一个学派林立的领域。哲学会不会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中呢?这种状态是不是哲学的常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在努力象建设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那样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建立起来,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前进,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最晚在共产主义时代,学派林立的状态将悄悄地自然地趋于消失。

全世界会在哲学方面达成基本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哲学——全世界公认的唯一科学的哲学。

上一篇:《原人论》 下一篇:哲学基本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