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与劳动方式的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75页(1713字)

新技术革命冲击了原有的劳动方式,引起了劳动方式的重大变化。

在新技术革命时代,劳动方式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是脑力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这是有史以来劳动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历次技术革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体力,但不能最终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知识、智力革命,它把大部分劳动者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从事为电脑、机器人编制程序之类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劳动方式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生产单位日益小型化,大企业转化为中小企业的趋势十分明显。在美国,大企业在减少,中小企业在增加。美国的小企业五十年代每年增加不到10万家,而八十年代每年增加60万家。

在1100万家企业中,有1080万家是小企业。从1969-1976年七年时间里,美国的劳动力就业增加了900万人,其中中小企业增加了600万,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增加了300万。美国《幸福》杂志每年公布的1000个最大的企业,在此期间一个劳动力也没有增加。自1978年以来,美国每年都有大批企业破产,1982年破产企业达25346家,是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破产企业最多的一年。

但在同期内,每年有几十万家新企业开业。目前美国有中小企业1200-1300万家,据美国工商界研究机构估计,这些企业雇佣的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80%,它们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参看《世界经济》编辑部:《新的技术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劳动方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实行“灵活工时制”和“非全日制”工作。美国原来普遍实行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的工作制度。

由于上班时间划一集中,造成交通拥挤,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学习、料理家务和照雇孩子。在美国,七十年代在工业系统中迅速出现了“灵活工时制”,允许工人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上班时间,公司不再要求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或在事先安排好的错开的班时到达工厂,而是执行灵活工时。典型的做法是,其中有几个核心小时大家都来上班,其他时间每个职工都可以在灵活的时间内选择自己的上班时间。关于“非全日制工作”,在底特律地区,哈德逊百货大楼的65%的职工是由非全日制工人组成的。

谨慎保险公司在它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办公室里,雇佣了约1600名非全日制工人。在八十年代初,美国每五个全日制工作的职工中,就有一个自愿担任非全日制工作的。

自1954年以来,非全日制工人队伍已经增加两倍。更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只愿意寻找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人数,在过去二十年内增加了一倍。

这种非全日制工作的兴起,特别受到妇女、老人、半退休职工,以及情愿少得一点工资,但可以有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体育、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青年入的欢迎(参看〔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19页)。

由集体劳动转向家庭劳动、分散劳动,这是劳动方式的又一个改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处理信息的人越来越多,并且由于视频终端的电子通讯,许多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美国伊利诺州北部工厂的工程设计主任杜·科英说:“如果把工程师计算在内,以现有的技术条件,这里所做的工作中的10%一25%,可以在家中进行。”科莫的工程设计室经理杰拉尔德·米切尔说的更加透彻:“总共二千人,有六百到七百人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可以在家中工作,五年以后,还可以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同上书,第260页)当然,将来在事实上究竟有多少人在家中工作,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高技术必须与高情感相协调。他指出:“因为人们在各自的电子小屋里工作,由于高情感的作用,他们会感到由于高技术所造成的孤独感。”所以,“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将在家里工作”(参见〔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在1984年版第35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