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872页(475字)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替换关系的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先提出来的。他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根据货币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关系的理论,列出用以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y+a=bxc(其中y为工资变动率,x为失业率,a、b、c都是参数),然后就英国1861~1957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利用统计学上的最小二乘法和错试法,估算配合得出一条表示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的依存关系的曲线。但由于一些经济学家,把战后西方国家因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持续通货膨胀,错误地归结为主要是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这条曲线又被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换关系,以便把通货膨胀说成是工人阶级要求“过高”工资的结果。(图中左端的纵座标;比右端的纵座标高3个单位,就是用来表示物价上涨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图中假定为3%-所造成的)。从这可以看出,菲利普斯曲线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