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33页(1312字)

一门对各种经济制度、经济模式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求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规律,特别是共同规律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形式与作用形式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比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首先建立的。它产生的背景是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两种社会经济制度虽然作了一些研究,但缺乏实证性的、严肃的系统比较。

30年代的苏联经济很不稳定,成效如何尚未见证于事实,当时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难以与资本主义匹敌,不能长此存在和发展下去。因此,比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没有产生和发展的余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完美无缺的神话。

但苏联经济却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才开始逐渐形成他们的比较经济学。

美国学者约翰·康芒斯是比较制度分析的先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设了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课程。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发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是最早论述两种经济制度的专着。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洛克和霍特发表了合着《比较经济制度》,明确提出了“比较的经济学”概念,被看作是比较经济学的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等国60年代以来又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某些不同的经济模式。西方经济也出现了比过去更多的经济模式。亚非拉众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后,也存在一个按什么经济模式发展民族经济的问题。世界经济复杂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不同类型经济的比较研究更有广泛的必要性。所以,战后西方比较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论述的内容也深化了,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方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和专着,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雷诺兹的《经济学中的三个世界》、纽伯格和达菲的《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斯登等人的《比较经济学导论》、史尼泽等人的《比较经济制度》、伊利亚特的《比较经济制度》等。

比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是一种方法的问题,它有其特定的对象,还有其特定的体系结构。

大致讲,比较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经济制度的比较;(2)经济政策的比较;(3)经济增长的比较。

比较经济学运用科学的比较方法,系统比较、实证分析世界经济中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经济,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分析方法。近年来,比较经济分析方法在新学科的发展中得到广泛运用,并推动了比较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比较经济学科群,如比较城市经济学、比较教育经济学、比较发展经济学、比较管理学、比较经济史学等经济学科,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比较经济科学新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