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民国史辞典

叉麻将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28页(334字)

又称“搓麻将”,打麻雀牌之吴语俗称,博戏之一种。

源于明代,称吊,因吴语中马吊与麻雀同音,故又称麻雀牌。始为纸牌,后改竹骨镶嵌的长方形小牌,能竖立。牌面分刻万、索(条)、筒(饼),皆一至九数,各4张;东、南、西、北、中()、发(凤)、白,也各有4张,另加八张花卉闲牌或四花四百搭,共一百四十四枚。博时四人入局,轮流坐庄,首家取十四枚,其他人取十三枚,按逆时针方向取牌打牌。

先按规矩成局者算赢,称“和牌”。其中花样繁多,“和数”算法各异,约定俗成。

中国独有,且源远流长,有“国赌”之称。相传初流行于浙江宁波地区,后渐至全国,近代又流入南洋及欧美诸国。

民国时颇盛行,上海和江浙地区尤其普遍,时有因染瘾成癖而倾家荡产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