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民国史辞典

五四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46页(779字)

1919年5月4日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对德和会。中国政府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参加,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归还中国,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遭到会议拒绝。和会允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利全部让予日本。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举国震惊。5月4日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学生近三千人在天安门集会,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签和约为口号游行示威。学生冲进曹汝霖(曾任外交次长参与“二十一条”谈判)住宅,痛打在场的章宗祥(时任驻日公使,诸多屈从日本要求),放火焚烧曹宅,三十余名学生遭军警逮捕。次日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5月中旬北京政府下令镇压各地学生运动,并决定签约。

19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

6月3日,政府查禁学联,逮捕街头讲演的学生近百人,实行特别戒严。5日,上海七万工人举行政治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全国一百五十多个大中小城市相继卷入,形成有无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参加的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全部被捕学生,旋免去曹汝霖的交通总长、章宗祥的驻日公使、陆宗舆(曾任驻日公使出卖山东权利)的币制局总裁职务。国务总理、大总统也提出辞职。此后斗争转以拒签和约为目标。28日巴黎华工及留学生包围中国代表团公寓。

北京政府最终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拒签和约。五四运动也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它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反对军阀政治、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八股、文言文,提倡新文学、白话文。五四运动促进了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上一篇:五卅运动 下一篇:中华民国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