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民国史辞典

中华民国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52页(3509字)

简称“民国”。

1912至1949年间中国国家名称。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各省响应。12月,独立各省派代表组成“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筹组临时政府。代表会制订并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三权分立制,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旋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就职之日为民国建元之始,并通电各省改用阳历。同月,各省代表会又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但各省并不统一,有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国旗的。2月12日,清帝发出退位诏书,表明清王朝和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因旧势力强大和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由北洋军阀袁世凯继任,临时政府迁北京。

1913年4月,第一届国会成立,采两院制。国民党利用议会多数对袁世凯进行有力抵制,遭袁世凯忌恨。

7月,袁举兵南下镇压南方革命势力。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历两月而败。

袁世凯强使国会选自己为正式大总统后,即下令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迫使国会因议员不足法定人数而无限期停会。随后,议员被资遣回籍。1914年,袁世凯另颁《中华民国约法》,修订《大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大总统与世袭大总统。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各派共同发起反袁护国运动。次年6月,袁因帝制运动失败而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

此时,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等派别,各自投靠帝国主义,连年进行外国代理人之间的战争。1917年6月,北洋军阀分支张勋率部进京,拥溥仪复辟清室。

段祺瑞起兵击败张勋,进京成立皖系内阁后拒不恢复临时约法与旧国会,却另立“新国会”(亦称“安福国会”)。

孙中山号召旧国会议员南下“护法”,从此民国进入为期十年的南北分统时期。9月,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举行,通过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决议,选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次年5月,桂系军阀联合非常国会中保守派议员排挤孙中山,改大元帅制为七总裁合议制,另选旧官僚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孙中山愤而离粤。

1920年12月,孙中山击败桂系军阀,重返广州。次年4月,非常国会议决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称非常大总统。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所部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导致第二次护法失败。1923年3月,孙中山逐陈炯明,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称大元帅大本营。

次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党人帮助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建黄埔军校,建设广东为国民革命根据地,准备北进讨伐直系。直系军阀自1922年控制北京政权后,先扶黎元洪为大总统,继又逼走黎,于1923年10月贿买国会议员举曹锟为大总统。

举国声讨直系贿选,孙中山下令讨伐曹锟。1924年10月,直系内讧,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权,推段祺瑞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1月,段就任临时执政。

同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等人之邀赴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

7月,广东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国民政府,实行委员合议制,推汪精卫为主席,军队改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紧密合作,引起右派惊慌。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与左派威信,挤走了身兼国民党与国民政府要职的汪精卫。共产党以妥协退让换得国共合作局面的维持与北伐战争的发起。

7月,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迅速将革命推进至长江流域。

为适应形势发展,国民政府迁武汉。

1927年3月,武汉国民政府进行重大改革,限制蒋介石权力,共产党员出任政府部长。4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制造了上海“四一二政变”。同月,在南京成立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

不久,宁汉合流,定南京为首都。此时,国民党新军阀的南京国民政府与奉系军阀的北京政府对峙。奉系张作霖收集北洋各系残部,成立安国军政府于北京,自任陆海军大元帅。

1928年6月,张作霖被南京方面军队击败,撤出北平后,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张学良归顺南京,全国宣告统一。国民政府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进入“训政”,颁布《训政纲领》,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地位,并决定成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五院之上设立以蒋介石为主席委员的国民政府委员会,总揽民国治权。嗣后三年间,蒋介石通过蒋桂、蒋冯、蒋唐以及蒋桂冯阎中原大战等多次内战,压平国民党内反蒋军事集团,挫败胡汉民派、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争夺国民党正统地位的企图,先后粉碎了平、穗两国民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因内外压力而下野。次年一二八事变后复出,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倾全国财力物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而坐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北伸入华北、华东腹地。

1932年3月,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为国务总理。鉴于民族矛盾上升,亟需统一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抗日救亡。在抗日形势推动下,第三党联合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于1933年11月发动了抗日、联共、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李济深为主席。不久被蒋介石击败。为挽救中华民族深重危机,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得到在西北“剿共”前线的国民党军将领张学良、杨城响应,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斡旋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参加抗日,并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接受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主张。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比较积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发生分裂,亲日派领袖汪精卫公开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虽留在抗日阵营,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好转,美、英从建立战后世界格局出发,着力扶植蒋介石政府;中国坚持长期抗战的行动亦提高了自己国际地位,中国被视为世界强国之一。

1945年中国参与发起联合国制宪会议,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各国在华租界和治外法权等帝国主义特权亦至迟于1946年2月以前先后宣布取消。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个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国民政府则在美国指使下,发动了反共内战,并不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反对,非法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中华民国宪法》,宣布自1947年12月25日起施行。

1948年3月至5月,国民政府又召集“行宪国大”,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5月20日,蒋、李就职,五院亦先后成立,国民政府至此结束。

新成立的南京政府名义上是多党制政府,实际则凭藉《戡乱时期紧急条款》依然实行蒋介石个人独裁。南京政府的内战与独裁政策受到全国同声指责,政治、军事、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其军队连战皆溃,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1948年9月起,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支撑内战局面的军队丧失殆尽,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引退”,李宗仁出任代理总统。4月,南京当局拒绝在国共和谈协定上签字。长江防线在一夜之间被人民解放军突破,首都南京于当月23日被占领。南京政府先迁广州,二迁重庆,三迁成都,最后逃往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宣告中华民国的结束。民国存在三十八年间,行政区划有过较大变化。北京政府时期,分全国为二十二行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江)、四特别区(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三藩部(青海、西藏、蒙古)以及中央直辖区(京兆),共三十个行政单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二十八省(除原有二十二省外,增设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青海、宁夏)、六直辖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京)及蒙古、西藏两地方,共三十六个行政单位。进入“宪政”后,又划全国为三十五省(原东北三省分为辽宁、安东、辽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等九省,台湾省于抗战胜利后回归,其余25省如旧),十二直辖市(南京、上海、北平、青岛、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广州、西安、沈阳)及西藏地方,共四十八个行政单位。

上一篇:中华书局 下一篇:中华民国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