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352页(757字)
【生卒】:1902—1985
【介绍】:
湖北蕲春人。
本名张光人,笔名胡风、谷非、高荒、张果等。早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追求新思想。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就学于北京大学预科、清华大学。
1929年留学日本庆应大学,接触到当时的日本文学运动和苏联文学。1930年参加日本共产党,后又加入日本反战同盟和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新艺术学研究会。
曾为日本进步刊物《艺术学研究》和《普罗文学讲座》撰文,介绍中国革命文学;同时用论文参加国内文艺斗争,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之一。1932年与留日同学方天一等组织抗日团体“新兴文化研究会”,出版抗日刊物《文化斗争》,被日本警宪逮捕。
四个月后被驱逐回国。到上海后任左联宣传部长、行政书记,在鲁迅周围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研究股主任,积极传播国内外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想。从1934年到1948年的十五年间,共写有评论集九本,涉及30-40年代的作家作品论、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想论争。
认为现实主义的力量可以打破作家的阶级同情和政治成见;强调现实主义必须反映历史真实,反对“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的主张;提出要以作家达到历史真实的程度来判断其现实主义的成就。其见解代表当时进步文艺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杂志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1954年7月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次年以“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判刑、监禁。1980年由中共中央平反。
后为中国作协顾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5年6月8日病逝。着作编为《胡风评论集》(上、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