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民国史辞典

新儒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483页(602字)

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张扬传统儒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十力、贺麟等。面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濒临毁灭性动摇和崩溃的命运,主张复兴儒家思想,发扬宋明儒学。1921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用“意欲”的向前、向后、持中,把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概括为三个不同的路向,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命所当皈依、世界文明所当趋归的方向。

开新儒学之先声。

其后,熊十力在《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等书中提出,对西方洞识的采用必须与中国价值的重建相辅相成,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中国之“体”。贺麟于1941年8月发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强调宋明儒学“可称为民族哲学,为发扬民族、复兴民族所须发扬光大之学”。

认为“民族文化的复兴,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份,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新儒学是程朱陆王之学在新形势下的复活,又曲折地表现了传统旧学在外来刺激下的变化。

当时便受到有关人士的批判。50-60年代,新儒学在港台地区达于鼎盛,代表人物有唐君毅、张君劢、牟宗三等。

1958年曾在香港《民主评论》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标题“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系统阐述了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当今,新儒学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又有新的发展。

上一篇:新理学 下一篇:新中华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