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2页(1929字)
社会的人的生产能力。
它指的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运用和改造生产资料所形成的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为生产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体现着社会的人影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者,是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的主动性,它体现并作用于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物的要素,是指社会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它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马克思指出,在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是这一过程的引发者、调整者和控制者(1967)。
因此,劳动者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生产资料只有和人的劳动相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
人类历史过程表明,在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中,人的要素的意义和作用也日益增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不会降低生产中的人的作用,反而更加强了人的作用,不断地对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对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充当人的劳动的传导体的物或物的集合体,也就是劳动工具和工具体系。劳动者利用这种劳动资料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属性,以充当发挥劳动者自身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除劳动工具外,劳动资料还包括一切虽没有直接加入生产过程,但却是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诸如土地、厂房、道路、运河、交通和通讯设施等。
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工具,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杠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资料也不断发展、完善和变化。
劳动资料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且是人类适合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适合的发展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以至当代的由电脑控制的庞大而复杂的机器体系等各个时期。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物质要素。它指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资料这一传导物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它构成产成品的物质载体。劳动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如天然水域中的鱼、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地下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如制造机器用的钢材,成衣用的布匹等。后一类又通称原材料。
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对产成品的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引起劳动资料的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推动着劳动对象的革命性变革,促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导致生产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1980,P.211)科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并指导实践,为人类的生产斗争服务。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上的每一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为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开辟了新的领域。就这个意义上说,还只是潜在的或说是一般的生产力。
只有当科学与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在生产实践中相结合时,科学才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生产力。科学成果通过生产技术革新和创造途径会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和工艺;科学成果还会扩大劳动对象的服务,并提高其质量和深化其可利用层次;科学知识被广大劳动者所掌握,会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和创造力。这一切都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成果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只是由于科学作为生产力,是通过构成生产力的人和物的要素起作用,所以它不是并列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另一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相互革新,请参见“生产方式”条目。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67,《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80,《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