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78页(1973字)

经营货币的信用机构,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起到信用和信用中介作用。

中国历史上,据记载,845年即有名曰“金银行”的银行机构出现,在1057年又有“银行”称谓的文字记于史册,到1170年,银行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数量与规模。

从欧洲的历史看,银行是由铸币兑换业发展而来的。中世纪末欧洲使用黄金铸币,由于常发生抢劫案,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金币寄存在金匠的库房里,金匠出具收据,存放者支付保管费,并凭收据取出金币。后来慢慢有人为偿债将收据直接交给债权人,由其自取金币。

这种方式流行开来,金币收据就逐渐成为可流通转让的信用工具。随着金币存放的增多,一些金匠发现并非所有存币人都在同一时间取币,只要保持一定量库存金币,就可以利用其余存币从事借贷,收取利息。

这样,经过长期的演变,就形成了银行。

近代最早的银行,于1580年成立于威尼斯,这当然是由于威尼斯当年商业非常发达所致。到了1593年,米兰也正式有了银行。随后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19年在汉堡以及在其他城市都相继成立了银行。待到1694年,英国的英格兰银行诞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银行已是普及的了。

从创始时,银行就是为谋取利润而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只不过越到现代,银行的运作机制越复杂,业务范围越大,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银行实际是运用较少的自有货币资本,将储户存在银行的钱作为银行资金贷给借款者,同时以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方式,从业务活动中获取利润。但现在,许多银行已不满足于这些中介工作了,它们开始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如替客户付款,为客户提供担保等等,由此取得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于银行越来越重要。

国家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实施的。其要点是:(1)调控银行利率;(2)调整银行的准备金率;(3)介入国债市场,使银行信用与财政信用相联结。

由于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重要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十分突出,因而,现在银行的信用作用已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调控的中枢作用。

目前,银行发展的最主要趋势是国际化,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银行的业务扩展到越来越大的国际范围,银行之间的国际业务往来越来越多,而且许多银行已在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其他国家的重要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此外,国际间的银行合作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根据银行的具体职能,银行可分为:

(1)中央银行。

属政府或半政府机构,是一国控制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中心机构。其基本任务是负责制定及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调控社会信用,管理和监督整个银行体系。

(2)发行银行。是享有发行银行券特权的银行。

其职能是:发行货币,掌握货币储备。

(3)政策性银行。属政府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筹集和引导境内外资金,向国家建设重点项目投资,业务具有政策性,为政府投资服务,但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

(4)商业银行。

以经营工商贷款和存款为主要业务的银行,是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的主体。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个别国家的商业银行也可经营长期信贷业务,甚至证券业务。

(5)投资银行。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的银行。

其业务主要有:对企业股票、债券进行投资;包销股票和债券,作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的中间人;包销本国或外国政府的公债券等。

(6)储蓄银行。

吸收居民存款、经营储蓄业务的专门信用机构,以低利吸收居民存款,然后主要购买政府债券或企业股票、债券等。我国目前没有这种银行,是由商业银行代办居民储蓄业务。

(7)不动产抵押银行。经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并将其作为抵押品进行放款的银行。

参考文献:

黄达主编,1992,《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金章主编,1987,《金融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