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25页(2120字)
在政治必然影响经济的前提下,对政治的决策过程及其后果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理论。
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基本上是运用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科学中的传统问题的一门科学,丹尼斯·缪勒(Dennis 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可以被理解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将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Buchnaan)写到,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和非市场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埃恩·麦克里恩(Iain Mclean)指出,从行为者来看,公共选择“关心的是投票者、党派、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从理论上讲,它的主题则包括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以及官僚政治等。
由上可知,公共选择大体而言是这样一种理论:其研究对象为集体的非市场决策过程;其研究工具为经济学,尤其是价格理论;它把政治舞台理解为市场,把选民、官僚和政治家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把选票看成是货币。
在18世纪和19世纪,数学家孔多塞(Condorcet),波达(Borda),拉普拉斯(Laplace),卡罗尔(L.Carroll)等都对投票过程发生了兴趣,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被遗忘。1958年布莱克(D.Black)对他们的成果予以重新发现,因此被称之为现代公共选择之父。
而在此之前,维克塞尔(K.Wicksell),林达尔(Lindal),唐斯(Anthony Downs),伯格森(Abram Bergson),阿罗(K.Arrow)和布坎南(Buchanan)等人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其中布坎南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组织上和学术上的贡献最大,因此被称之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并于198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外,马里兰大学的曼瑟·奥里森(Mancur Olson)也对公共选择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它的含义是指人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即人们会在约束条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实际上是把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运用到政治科学中。公共选择讨论的是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行为。
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可以细分为三类:(1)选民。他们手中的选票相当于经济市场中消费者手中的货币;理性的选民是在比较了投票的成本和收益后才进行投票的。
但他们通常不愿意花费较多的精力去充分了解与选举有关的情况。原因很简单,他投下的一票对他的福利影响甚微,和收集信息的成本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实证研究证明了这种看法。不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唐斯难题”(Downs’Puzzle):如果人人认为他的一票微不足道,则他那一票就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一票。
不过分析还表明,选民并非对所有方面都知之甚少,涉及到他们自身利益的,他们往往也知道不少。(2)政治家。
是靠选民选上而生活的人。某些场合他们自身也是选民,例如,议员选举政府首脑。理性的政治家,一般受到三个方面的激励:权力、收入和尊敬。他们的目标是使这些收益最大化。
承担社会功能只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为了获得这一手段,就要使所得选票最大化。而这样,他们就必须提出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选民支持的社会改革方案或政策,一般说来,这种政策应该符合中间投票者的偏好。
总之,政治家并不一定会按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福利的原则来行事。(3)官僚。
即作为政策的职业执行者的经济人。他们的目标也是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一般认为官僚的私人动机有三种。其一是工作不要太辛苦。其二是扩大本部门的规模,而与此同时也希望所有其他部门的规模也一起扩大。
其三是提高伴随其特殊地位而来的“外快”(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1997,P.634~636)。
公共选择的两大基本问题是集体行动和偏好加总问题。具体指:应如何划分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之间的界限?如何确定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各自的领域?个人行动又如何汇集成集体行动?即个人在规则下行事,但规则本身是如何形成和演进的?由于不管是集体行动还是偏好加总都取决于规则,因此规则才是最根本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一种规则,使理性的经济人在自利的同时也造福社会(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1997,P.634~636)。
参考文献: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1997,《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1985,《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