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99页(3230字)

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和克思常以矿山和土地作为讨论的资源形态。而在现代经济学中,资源的含义相当广泛,广义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和资金资源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四种主要资源。

狭义的“资源”概念一般是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或者没有被加工过的状态的物质及其能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物质要素,它能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福利。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利用状况,是构成其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

资源的用途和价值表现在资源可以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变成各种各样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或者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

自然资源有两个特性:(1)相对于人类需求来说,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2)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传递,人们会不断发现新资源,从而改变自然资源的质和量。

按照增值性能的不同,一般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以下三类:(1)可再生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辐射、风、水力、地热和温泉等可连续往复地供应的资源;(2)可更新自然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指生物资源,即能自我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如森林、草地和动物等;(3)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其形成周期往往以百万年计,因而开发利用一点就少一点,是不可再生的。土壤资源的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本质上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当使用某种资源的边际成本大于零,即该资源具有稀缺性时,稀缺性导致竞争性使用,使得以价格调节供求成为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是通过开采、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和自然资源使用中所带来的收益的比较来衡量的。

当出售或使用自然资源获得的收益既定时,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越低,其经济价值就越高。当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既定时,提高使用资源的收益,可以增加其经济价值。

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认为,由于自然资源短缺的制约,经济增长迟早会减慢甚至停滞。这种观点的长期流行成为传统经济学的一个教条。1968年罗马俱乐部讨论人类目前和将来的处境,得出的结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因素是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其共同特点在于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1970年以后人口和工业仍维持着指数增长,但迅速减少的资源将成为约束条件使工业化不得不放慢速度。由于世界粮食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崩溃。

这一模式被称为“世界末日模式”。

现代一些经济学家对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持乐观态度,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一方面,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极大的可能发现更多的能源;另一方面,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资源替代范围的扩大,可以克服自然资源的不足。

世界着名的资源专家齐默尔曼认为,资源属于高动态函数概念,未来年代里资源是否充分的问题涉及更多的将是人类的智慧,其次才是资源的局限(张光照等,1995)。因而他认为自然资源不能构成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能够肯定的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首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可以通过原料出口获得较高的收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就是因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并且收入的增加还能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其次,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以为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化提供物质基础。

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自然资源的丰裕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非洲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产量却极其低下,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率低下。而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对于人口来说耕地面积极小,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由于推广了小麦和稻米的新良种,产量提高了两倍之多。

玻利维亚、赞比亚和扎伊尔等国的自然资源较丰富,而战后几十年来经济并不富有。而新加坡、韩国这些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储备的国家,二战后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稳定增长,使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陷入严重的资源危机中,自然资源被破坏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恶化,例如气候变化异常、臭氧层破坏、酸雨的蔓延、废弃物的堆积、空气污染等;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森林锐减、水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世界资源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世界人口爆炸导致资源消耗剧增;二是经济高速度增长导致资源消耗量呈高指数上升;三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和破坏严重,加速了资源的衰竭;四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的再生能力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ichael P.Todaro)认为,世界自然资源的短缺甚至会改变原有的国际经济关系。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早地使它们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耗竭,相对来说,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在将来发达国家会在自然资源的供应等方面依附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自然资源的持续使用。资源的持续利用应遵循两个原则:(1)维持地球的生物资源,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应保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2)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作为替代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率。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问题,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发展消耗了资源,但经济发展又提高了资源保护的能力。关键是人类应慎重选择、制定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不破坏生态平衡。

开发再生资源,重视自然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与互补,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6,《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杨敬年编,1989,《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

王保庆等编着,1994,《世界经济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传栋,1995,《资源生态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托达罗,1991,《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冯薇、苏雪串编着,1997,《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戴星翼,1995,《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张光照等,1995,《发展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