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11页(3431字)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的出现,表明了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提高和人们对这一重要现象和事实的更充分的认识,显示了人类经济形态发展中又一次重大质变的发生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所谓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其主导产业群为高科技产业(或称知识产业)的一种经济形态。

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又称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只是到了最近几年,知识要素和资源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明显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最突出地表现在,诸如计算机、电子和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产出和就业的增加是最快的。在过去十年中,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的份额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的发展更为迅速。

据估计,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现在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投资正在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在研究与开发、劳动力培训、计算机软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的无形投资也同样重要。OECD国家投入到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教育经费平均占OECD成员国政府开支的12%,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估计高达2.5%。

国际技术收支情况的数据表明,1985~1993年间专利和技术服务的贸易增加了20%。

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实及其发展趋势,正在引起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模型的变化。经济学家在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和模型表达。

传统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

虽然知识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不是新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已经提到新的专家阶层,认为他们善于思考并为提供对经济有用的知识做了重大贡献。弗里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强调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机构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对发展生产力起了重要作用。

彼特(Schumpeter)关于创新作为经济主要动力的思想已为现代熊彼特派学者加尔布雷思(Galbraith)、古德温(Goodwin)和赫希曼(Hirschman)所推崇。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一直认为知识和技术只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

现在,人们正在发展新的分析方法,以便使知识更直接地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

知识投资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并将这些生产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由于这些知识投资的特征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回报率,所以它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像罗默(Romer)和格鲁斯曼(Grossman)等一些经济学家,正在探讨新的理论来解释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和力量。

根据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随着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济中,回报率会递减,然而,这会被新技术注入所抵消。虽然技术进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对技术过程并没有进行定义或解释。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又可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以及产生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而实现上述目的。

这样,就存在着持续增加投资从而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新的认识和思路是,知识同样可以从一个企业或产业溢散到另外的企业或产业,几乎可以不用额外费用便可以重复利用。这样的溢散可减轻由于资金紧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

技术变革通过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新管理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创立来提高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生产要素增长最快的是人力资本,而在教育和培训方面投资的回报率并没有减少(Abramowitz,1989)。

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投资具有增加(而不是减少)回报的特征。这些发现表明,需要修改新古典平衡模型(这个模型用以处理商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以便分析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

但是,需要注意和值得研究的是,把知识纳入到标准生产函数中去并非易事,因为它向一些原有的基本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如稀缺原理。知识和信息往往是丰富的,缺少的只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的能力。

另外,知识也不容易转变为标准经济交易中的客体。

知识的概念比信息要宽得多。“知识”泛指人们通过实践、探索、学习所获得的一切认识成果。它可以具体划分为四大类:(1)事实陈述知识(Know-What),一般可以直观感知或用数据反映;(2)科学理论型知识(Know-Why),一般是由专门的机构和研究人员揭示的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3)技术方法型知识(Know-How),主要是指人们行为或行事的技巧、技能和方法;(4)社会人文型知识(Know-Who),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关人际关系、制度规则的经验常识。

信息一般是指前两类知识的范畴。这也是最接近市场商品或适合于经济生产函数中的经济资源的知识类型。

后两类则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有效处理Know-What和Know-Why知识的需要。

信息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对某类知识的编码化,所有能够编撰并使其成为信息的知识都可以长距离传播,而且花费甚少。正是由于知识的一些可编码成分的不断增加,使得现在的时代具有“信息社会”的特征。

数字革命强化了知识的编码化并改变了在经济活动的知识储备中编码化知识对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比例。信息技术正在加速知识的编码化并刺激知识经济的增长。

以知识的主体性投入、创新性软性化生产、数字网络化传播和扩散,以及快速空间增殖和整合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知识经济形态。显然,它比传统所说的信息经济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有着它独特鲜明的特征。从生产的投入和投资结构来看,知识资源已成为主体性投入要素,企业的发展和在竞争中的胜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是否先进和雄厚。在知识经济中,智能工具取代传统机器设备而处于主导地位,知识创意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而劳动主体则是拥有综合知识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人员。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来看,知识经济就是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这类高新科技,是指科学与技术相融合、自然环境效益与人文效益相兼顾相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群,包括生命科技(如“克隆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及新材料科技、信息科技、空间海洋及环境优化科技,还有包括管理、社会和人文科技在内的所谓“软科技”等。

这种高新科技产业群的崛起和发展,带动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整个知识产业规模迅猛扩张,又以知识共享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和不断升级,最终使整个社会经济得以长期持续增长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流通系统来看,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数字网络化的通讯系统为主渠道,实现了产销直接相互联动的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直接的互联互动关系,实现了“平等互利”地提供“比特”(bits)为基本单元的知识产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流转由于可以实现光速传递,通过一种超物理空间的“媒体空间”(Cyberspace)来进行,使整个经济活动的节奏加速,使经济真正实现向区域、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发展。另外,从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来看,与制造业将增加许多新的、软的产业相应,软产品也将大大增加;从就业方面来看,就是劳动力市场对创造性研究人员和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知识产权收益不断增加。总之,知识经济的悄然和必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但影响极其深刻的革命,它对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的发展状态,还有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将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人类社会的内涵和面貌。

参考文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冯瑄审校),机械工业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