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偿能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25页(2352字)

又称国际流动性,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或者货币金融当局所持有的、能够为国际间普遍接受、可用于国际结算的资产储备及国际借款。

它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界,对国际清偿能力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将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二者混同起来。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二者有所不同。

美国经济学家弗·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in)曾指出,能代表一国对外支付能力,支持其货币汇率的资产并非仅仅局限于国际储备,还应包括其他一些资产。国际清偿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一国政府自有的国际储备,政府的无条件提款权,政府的借入储备即政府从国际金融市场的贷款,此外还包括一国私人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短期外汇资产以及一国的长期债权。

伯格斯坦的这一看法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在计算借入储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实际困难,加之向外借贷总是要归还的,因此国际储备便成为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基本衡量指标,是一国对其国际债务还本付息的主要手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编制《国际金融统计资料》时所采用的定义,国际储备包括:黄金,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构成的短期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

国际清偿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当本国经济遭受外国冲击、本国货币的汇率发生剧烈波动时,货币当局可以借此在外汇市场上进行“逆风而动”(Lean Against the Wind)式的外汇干预,即当本币汇率下跌时,就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汇,反之则购进外汇,从而达到影响外汇供求、保持汇率平稳的目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国际清偿能力越充裕,它就越有能力对经济贸易加以主动调节与干预,如可以降低利率、扩大内需、本币升值、增加进口等等。但国际清偿能力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问题,要结合需求与供给及其他多种因素加以考虑。

在理论研究上,有关国际清偿能力的主要课题是国际储备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取决于国际储备需求函数及调节国际储备供给安排的性质。大多数讨论国际清偿能力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西方对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02年。当时桑顿(H.Thornton)在《英国信用券的性质和效果的考察》一文中指出:一国黄金存量应与其能弥补对外贸易差额而又不致引起国内经济的过分波动相联系。直到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西方关于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怎样确定各国对黄金的需求这一方向上。1947年西方着名的国际金融专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首先采用了国际储备-进口额比率来探讨国际储备需求。在这个比率关系中,他舍弃了黄金这一狭窄的储备概念,并且撇开了国内货币供应因素,把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经济交易更直接地联系了起来。特里芬方法的出现是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货币制度的变化相联系的。

自那时起,西方学术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三种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除了上述由特里芬创立的“进口额”论以外,还有成本-收益论和货币学派理论。成本-收益论认为,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需求来源于国际储备持有给该国带来的好处。但是一国在持有国际储备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要承担该种行为产生的机会成本。

由边际分析法可知,当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增加时,储备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而持有储备的成本是递增的。于是国际储备需求就决定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均衡量。货币学派论认为国内货币供应量决定国际储备需求量。货币主义者哈里·约翰逊(Harry Johnson)等认为,任何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的出口大于货币的进口,那么就会引起商品进口大于商品出口或证券进口大于证券出口,于是国际收支恶化。由此可见储备需求本质上决定于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

国际储备供给着重研究的是世界储备量充足与否,以及世界储备如何管理两个问题。世界储备充足与否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重大意义。

当它不足时国际贸易就会受到限制,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减慢;当它过多时,则又会使世界面临通货膨胀的危险。

世界储备充足与否还直接关系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黄金之所以失去中心储备的地位,金本位制度之所以崩溃,主要就是因为黄金的供给有限,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当今国际储备体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供给与美国国际收支的矛盾,这正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世界储备供给的管理也是国际金融领域中一个非常棘手的理论难题。

目前的国际储备体系,无论在国际储备的供给机制,还是在国际储备的控制和管理机制方面均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国际储备体系改革的长期方向应该是建立统一的世界储备资产,并由一个权威性的国际机构负责世界储备资产的供给与管理。

这个难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国际储备供给理论的突破。

参考文献:

姜波克,1994,《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传纶,1991,《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罗志如等,1989,《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公司内贸易 下一篇:外贸依存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