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抉择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98页(3125字)

是指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政府根据经济状况和各项政策的特点机动地决定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具体地说,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提高需求,也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总需求,也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并举;相反,当经济高涨时,政府可以通过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总需求,也可通过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私人投资,减少总需求,或者二者同时并举。因此,相机抉择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政策行为,它不同于依靠内在稳定器来自发地稳定经济,政府不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的作法。通过相机抉择所实现的经济稳定方法又称相机抉择的稳定。

相机抉择源于凯恩斯(J.M.Keynes)的宏观经济理论。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占统治地位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反对政府干预。然而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条件下,由于这种理论被认为不能解释大规模失业产生的原因,又不能为应付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从而不能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

凯恩斯恰逢其时地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经济大危机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治理危机的办法,宣扬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医治”危机和失业,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其理论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因而能够大行其道,掀起所谓“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认为,以往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中所谈的均衡,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这里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社会就业量被认为是由这种均衡状态决定的。

但凯恩斯断言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如果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那就不能达到充分就业。

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归因于“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这样“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1936,P.207)。依据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得出了必须依靠资产阶级政府来调节经济,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的论断。他声称,30年代以前流行的那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因为那样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危机和失业持久和恶化。他的主张是“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1936,P.139),“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1936,P.321)。

这就是说,凯恩斯建议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措施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总需求水平。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于1936年,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是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因此《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重点放在反萧条方面,这是合乎30年代的实际情况的。但在40年代前半期,长期萧条局面已被战时高涨所代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持战后经济稳定和防止经济走向停滞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注意的中心。既要以达到充分就业作为维持社会安定的目标,又要避免通货膨胀率过大影响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以汉森(A.H.Hansen)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稳定中求发展的“反经济周期”的主张。

汉森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有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政府必须进行持续的支出。为了加大支出引起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必须进一步增加支出,而筹措进行大规模政府支出所需要的资金,必须发行巨额的公债。而发行公债是打开新的投资渠道的惟一政策。

他认为,在萧条时期,因需求不足,国民收入处于小于就业均衡的水平,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总需求,补充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间接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的扩大,减少税收,从而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使总需求上升,以弥补实际投资和充分就业所需投资之间的缺口,促进经济的复苏。在繁荣时期,应减少财政支出,压缩总需求,增加税收,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增税的最终结果是限制私人投资和消费,压缩总需求,以弥补膨胀缺口,从而抑制经济过热。这也就是说,要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时期内,实行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周期性财政政策。汉森较不重视货币政策,他认为“用货币措施来制止全面的超额需求……几乎是无效的”,“单纯使用适当的货币措施是相对无效的,而剧烈的措施很可能使经济陷入困境”。但是,“与财政政策和其它政策结合在一起,货币政策便可以在帮助经济趋于更加稳定上起重要作用”(1949)。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经过战后二十多年的高速稳定发展,到70年代出现了滞涨,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这使西方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以萨缪尔森(P.A.Samuelson)、托宾(J.Tobin)、索罗(R.M.Solow)等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根据新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的理论,他们认为,要实现经济增长,不能单靠60年代前期使用的那一套传统的促使经济增长的方法。认为,如果政府有多个独立的政策目标,如果它要顺利地使所有这些目标都得到满足,那么它必须有多个不同的有效的政策工具。也就是说,要采取多种经济政策来解决“一揽子”政策目标。

一种政策预定达到一个目标,它不能达到另一个目标,并非它的失败,正如不能因为小儿麻痹症预防剂不能治疗癌症,就判定是一种失败一样。一种政策产生了某种副作用,也不能由此断言它是令人讨厌的。

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松紧搭配来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如当经济处于滞涨时,可通过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目标,即用投资优惠、减税、扩大政府开支以鼓励投资,同时控制货币流通量以防止通货膨胀加剧。采用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由上可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相机抉择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将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日益社会化和复杂化,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增强,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也会更频繁地使用。同时,随着新的经济情况和问题的出现,相机抉择理论也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汉森,1992,《经济理论与财政政策》,山西经济出版社。

汉森,1963,《凯恩斯学说指南》,商务印书馆。

凯恩斯,198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胡代光、厉以宁编,1982,《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商务印书馆。

孙尚清主编,1991,《经济学新名词词典》,山西经济出版社。

高荣贵主编,1991,《经济学辞源》,吉林人民出版社。

胡寄窗着,1988,《一八七〇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经济科学出版社。

高鸿业、吴易风,1993,《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