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剩余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37页(3056字)
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额与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由法国工程师杜比特(Dupuit)首先提出。1844年杜比特在“公共工程效用的衡量”一文中明确提出用需求曲线下面的面积衡量建造一座桥梁给公众带来的利益,并进一步分析建桥的成本和收益。杜比特通过分析认识到,消费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往往高于他的实际支付,因此,消费者得到一种“超额的满足”,即剩余。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尽分析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被认为是马歇尔的一大贡献。
马歇尔认为,“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测量,这个部分就叫做消费者剩余。”(1964,P.142)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衡量。
如果需求曲线的函数形式已知,则消费者剩余可由下式计算:
其中,Ψ(q)为需求函数的反函数,Q0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量。
马歇尔认为,从各种物品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大小是不一样的。某些商品的价格大大低于人们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就很大。
用上述方法衡量的消费者剩余,叫做“杜比特-马歇尔测度”。希克斯还提出了另外四种衡量消费者剩余的方法(称之为“希克斯测度”),它们是:(1)补偿变差(CV),它是指以保持个人与改变前相同的效用水平而能从他那儿取得的补偿数量,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达;(2)补偿剩余(CS),指保持个人与改变前相同的效用水平而能从他那儿取得的补偿,假定他被限制在新价格下购买在无补偿条件下相同数量的物品;(3)等价变差(EV),指必须给予个人的补偿量,从而在无变化的情况下使他能达到在假定存在变化情况下相同的效用水平;(4)等价剩余(ES),指必须给个人的补偿量,从而在无变化情况下使他能达到在假定存在变化而被限制在原价格下购买在无补偿条件下相同数量的物品的效用水平上。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如拉斯皮尔(Laspeyre)方法,贝思(Paasche)方法等。
黄有光认为,在众多的方法中,那一种方法更合适,取决于信息是否充分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CS的度量涉及到数量的约束,而不必直接涉及相对价格,用它来度量因限额配给、价格限制以及定量供应而产生的福利损失(剩余减少)更为有用。反之,CV更适用于因税收、补贴和关税等引起的相对价格的畸变的度量。如果我们真的会对损失进行补偿(或对收益抽取支付),那么CV是一种合适的度量。
如果我们只想度量有关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进行实际的补偿,那么马歇尔度量比其他度量有特殊的优点。”(1991,P.112)
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所致。一个人消费某物品所得到的满足,可从他购买该物品所愿付的金额间接地反映出来。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他从前一个单位得到的效用大于后一个单位,所以他购买前一个单位愿意付的金额超过后一个单位,而他购买时却是按由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价格购买的,因此,在前面的购买单位中他都得到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作为衡量福利变化的一个工具,被广泛用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例如,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分析政府对进口消费品征收关税的影响。如下图所示,设某国对自行车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d和Sd,自行车的国际价格为200美元,若不征收关税,在国外自行车的竞争下,国产自行车的价格也为200美元,按照这一价格,消费者每年会向国内供应商购买自行车S0辆,进口自行车M0辆,购买自行车总数为D0=S0+M0,此时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CAE的面积。现假设政府对自行车征收10%的关税,使自行车的价格上升到220美元,于是,对自行车的需求量由D0下降到D1,此时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CBD的面积,关税对消费者造成的净损失就是征税前后消费者剩余的变动,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ABDE。
通过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知道征收关税的政策使消费者受到损失,而且可以知道用货币衡量的关税究竟会使消费者损失多少。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mai)还根据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提出了“消费者损失(consumer’s loss)”或“负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这一概念可用来分析当消费者得不到某商品(如价格超过其需求价格,或实行配给等)时所遭受的福利损失。
或许有人会认为,消费者得不到某物品,但他也不必花钱去买该物品了,两相抵消,消费者没有任何损失,但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来分析就会发现,消费者会因得不到消费者剩余而受到损失,例如,在实行商品配给的情况下,没有得到配给的人的损失。
利尔内认为,消费者损失,从两方面看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是一个重要的短缺指标,它表示消费者对所受损失的主观评价。除此之外,它以间接的方式反映对消费品市场的通货膨胀的压力。”(1986,P.131)
消费者剩余是一个引起较大争议的概念,人们对它褒贬不一。希克斯(Hicks)认为消费者剩余应该在福利经济学中获得重要地位,甚至认为它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
萨缪尔森(Samuelson)则认为,许多人用消费者剩余分析的问题,如税收,差别定价,政府公共工程等等,都可以更方便地用消费者的序数偏好域来回答,福利经济学并不以正确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作为它的先决条件,所以消费者剩余是多余的,应加以废弃。黄有光认为,虽然消费者剩余有种种缺陷,但对于政策的参考来说,很多问题可以不予考虑,除非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否则一种不很完美的度量要比没有度量好。
参考文献:
马歇尔,1964,《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希克斯,1982,《价值与资本》,商务印书馆。
萨缪尔森,1992,《经济分析基础》,商务印书馆。
科尔内,1986,《短缺经济学》(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
黄有光,1991,《福利经济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斯蒂格勒,1990,《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85,《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