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49页(2079字)

又称“劳动力无限过剩”发展模式或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异质性和二元性,对此荷兰人博克(Boeke,1953)在50年代初即有所认识,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进行考察后发现,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的由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Lewis,1954)发展了这一观点,他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出发,假设了一个性质不同的二元经济模型: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着方式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在其中存在着无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只能领取维持生存的工资;另一个部门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在其中使用可再生产资本,人均装备程度较高,边际生产率和人均收入也较高。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过剩劳动力”是总体劳动力的一部分,他们在形式上是就业的,但实际上对总产出的增加并不起作用,不仅如此,还可能起负作用。

这意味着若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能转移出去,则不仅不会减少传统部门的产出,而且还有助于提供产出,同时,它还使工业部门的发展获得了必需的劳动力。

因此,剩余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对于两个部门都是有益无害的。

但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而且这个差额能足以支付较高的城市生活费,并提供最低限度的诱因;工业部门必须具备吸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即有足够的物质积累;通过教育和培训,剩余劳动力能转变为熟练劳动力;等等。

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可用上图表现出来。如图中NR为工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OW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OW1为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假定劳动总产品(ONPM)在劳动力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分为对劳动的工资支付(OWPM)和资本家的利润(NPW)两部分。资本主义部门的增长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呐就取决于利润的利用。

由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能按一种不变的工资率从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吸引出来,因此,现代部门能获得高额利润。当这些利润再被用来投资时,能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向外扩展至N1R1,如果农业部门仍然存在着过剩劳动力,则农业部门的生存工资就不会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不会变,因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仍是很充分的。

在新的边际生产率曲线之下,资本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雇佣OM1的劳动量,获得WN1P1的利润量。资本家如果再把利润转化为资本,这一过程将循环进行,剩余劳动力将全部被吸收。

当维持生存部门的全部剩余劳动都已被吸收到资本主义部门时,该部门的工资开始提高,使贸易条件有利于农业,并引起资本主义部门工资的提高,于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便不再为发展提供余地。

当全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时,对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就变得缺乏理想的弹性。随着农业部门完全商业化,为了维持生存部门生产者的利益,现在应当同工业部门竞争劳动力了。不过,在保证劳动剩余不断得到利用并被最终耗尽的资本主义部门中,利润的份额是增加的。

因此,实际工资将同生产率一同趋于增加,经济将进入自我维持的增长阶段。

刘易斯模型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正如贾塔克(1989)所指出的,比如它假定维持生存部门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假定非熟练工人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几乎是顺利和无需成本的,而在很多国家这些假定并不成立。

又比如它低估了人口增长对于穷国经济的全面影响,忽视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平衡增长,忽视了穷国经济中可能的漏洞,等等。尽管如此,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突出了后发展国家经济的非均质性,强调了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学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析力,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Boeke,J.H.,1953,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Dual Societies as Examplified by Indonesia,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Lewis,W.A.,1954,Economic Devele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a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22.139—19.

苏布拉塔·贾塔克,1989,《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