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格尔,卡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854页(3427字)
【生卒】:1840~1921
【介绍】:
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加利齐尤(Galizien)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律师。1859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学;1860年转入布拉格大学研读法学和政治科学;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任职于内阁新闻局。
1871年进入奥地利行政部门,同年发表其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Grundsätze der Volkswirtschaftslehre)奠定了奥地利学派的基础。
1872年应邀担任维也纳大学讲师,次年晋升为法学院经济学教授。1876~1878年任奥地利鲁道夫(Rudolf)王储的家庭教师。
1878年返回维也纳大学担任教授,并于次年担任政治经济学系主任。1883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着作《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方法的研究》(“Unter suchtmgen ü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und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Insbesondere”),1884年又写出了《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谬误》(“Irrtümer des Historismus in der deutschen Nationalökonomie”)。
1900年被选为奥国上议院终身议员;1903年以名誉教授身份退休,此后便集中精力从事着述研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门格尔是现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他的学术生涯主要体现在他对主观价值论的贡献上。他认为经济现象是有规律性的,并主张用抽象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他注重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以较为通俗的方法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他重视心理分析,并因此奠定了主观价值理论的基础。他着述《国民经济学原理》的明确目的就是想说明他的价值论能够以统一的方式满意地解决以往思想家提出的所有经济理论问题。
1.欲望与财货 门格尔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由两个因素构成:欲望及满足。
欲望的满足一定要有与人类欲望满足有因果关系的物品,即财货。门格尔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从人们对财货满足欲望的强度的主观评价中引出了价值,并提出了所谓的欲望满足递减率。
他认为,财货的价值决定于该财货所能满足的各种欲望中其重要性最小的欲望,以财货与人类欲望之间关系的远近程度为标准,把有直接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商品称之为“一阶商品”,把通过补充性商品能转换成一阶商品的,间接满足需要的商品,称之为“较高阶商品”,较高阶商品不以自身衡量其价值,而是从一阶商品获得它们的“商品特征”。这种商品分类序列是门格尔经济理论的基石。
2.经济财货的效用与价值 门格尔还把财货分为经济财货和非经济财货。
经济财货是其可得数量少于人们所需的财货。而非经济财货则指供给超过需要,而无需按重要次序给它们安排可能用途的财货。经济财货除了必须具备一般财货的性质之外,还必须使需求量比所能支配的财货量要大(例如,矿产资源等)。
需求本身是取决于人类欲望的,而经济财货反映的是人的欲望与人们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经济财货归根结底具有主观属性。根据主观财货的性质,价值判断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
门格尔认为,各种财货在满足人的欲望中存在着差异性,而人的欲望的种类也存在着差异性。衡量价值量的标准便是依据财货对于人的福利及生命的重要程度。经济人对在可满足可不满足边缘上的产品效用的判断决定了全部同类商品的价值,价值尺度就是满足人们欲望程度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效用。
另外,财货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并无内在的不变特质。为此,门格尔说明了非经济财货怎样通过人口增长、欲望发展、知识进步等变成经济财货。
3.交换和价格的基本理论 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门格尔从交换的起源和交换的界限的分析入手,进而得出价格决定的基本命题。
门格尔认为,交换的起源不在于斯密(A.Smith)所认为的人类对于交易的癖好,而在于人类要追求欲望满足较大的效用化。交换的双方对自己所拥有的财货的主观评价一定是小于他对对方财货的主观评价。当交换的每一方对自己财货的评价不再比对方的财货的评价小的时候,交换的界限就达到了,经济交换决不能超越这个界线。
主观价值不仅决定了交换的限度,也决定了价格的本质及其限度。在孤立交换中,价格本身是根据买卖双方主观评价而定,这种主观评价受买者和卖主的最高和最低这两个界限的制约。
双方为了满足各自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在交换的高和低两个界限之内开展了一场“议价”的斗争。
在双方的经济能力及其他因素基本相等时,双方力求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努力将相互抵消,因而价格将趋向于交换的最高和最低限度的中间平均点。
这一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垄断和竞争条件下的交换。
4.商品的概念和货币的起源 门格尔认为,科学的商品概念是用以交换的一切经济财货都是商品。
商品的性质并不是由它本身的客观属性所决定,而是以物品和具有它的经济人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商品离不开人们用它进行交换的条件。
门格尔以对商品销售力的分析为基础,论证了货币的起源。他从物品交换的局限性开始研究,指出货币逐渐成为一切货物中最具有可接受的东西的演变过程,在分析货币作为媒介物的职能时,给予货币主观评价,认为货币的价值也是主观的。
5.经济学方法论 门格尔的《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方法的研究》和《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谬误》两本着作,主要是针对德国历史学派而写的关于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当时德国历史学派中的年轻人坚信不可能有科学的经济理论,坚持把经济看成是一个连同政治、法律和惯例的有机整体。
为此,门格尔进行了论战。他把经济学分成三部分:历史-统计部分;理论部分;经济政策部分。
科学既要求有个别(具体)方面的知识,也要求现象一般(逻辑)方面的知识。而经济科学的问题是找出典型事件的因果规律。
他强调方法论中的个人主义,从选择个别人的评价和结论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经济现象。坚持要理解经济现象,必须要有经济学的精确理论。他还对制度结构的产生提出了简明的分析,并得出不同于历史学派的解释。他认为社会组织多数不是有意识计划的结果,而是人类意在实现他更富于个人目的的无意识的结果,这便是社会科学的有机发展的性质。门格尔关于无意识的有机制度的理论,是将经济学的有机的和发展的分析方法同经济科学的精确规律相协调的一个尝试。
门格尔以他不多的出版着作确立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他与英国的杰文斯(W.S.Jevons)、法国的瓦尔拉(L.Walras)同时成为“边际效用”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由于这点,他可以看作是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次,他吸引了一批思想活跃、雄心勃勃的学生,其中主要的有维塞尔(F.Wieser)和庞巴维克(EB
参考文献:
杨建文,1990,《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着概览》,河南人民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
于宗先主编,1986,《经济学百科全书》,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D.L.Sills,ed.,196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1.10,Macmillan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