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尔达尔,贡纳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18页(3802字)
【生卒】:1898~1987
【介绍】:
当代瑞典经济学家,197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出生于瑞典达拉那省。1923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1923年起他在从事律师业务的同时转修经济学,192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开始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执教;1929~1930年作为洛克菲勒研究员去美国从事学术研究;1931~1932年任日内瓦国际研究院副教授;1933年起任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1934~1936年、1942~1946年两度出任瑞典参议员;1938~1942年在美国从事黑人问题研究;1945~1947年任瑞典商务部长兼战后计划委员会主席;1947~1957年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长;1957~1966年在印度从事发展问题研究;1967年返回斯德哥尔摩大学任国际研究所教授,并于同年退休。
由于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制度方面的贡献而与哈耶克(F.von Hayek)一起被授予197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缪尔达尔主要着作包括:《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The Political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ory”,1930);《货币均衡论》(“Monetary Equilibrium”,1931);《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The Economic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1934);《人口问题危机》(“Crisis in the Population Ques tion”,with Alva Myrdal,1934,与夫人合着);《人口:一个民主问题》(“Population:A Problem for Democray”,1940);《美国的困境》(“An Ameiican Dilemma”,1944);《国际经济》(“An International Economy”,1956);《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Economic Theory and Undeveloped Regions”,1957);《超越福利国家》(“Beyond the Welfare State”,1960);《富饶的挑战》(“Challenge to Affluence”,1963);《亚洲的戏剧》(“Asian Drama”,1968);《世界贫困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World Poverty”,1970);《反潮流》(“Against the Stream”,1973)等。
缪尔达尔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许多开创性研究,以及对经济、社会以及体制的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入分析。
这两个方面也是缪尔达尔思想发展两个阶段的成就。20~30年代,他的经济学研究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研究经济波动和货币理论等纯粹经济问题,对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40年代起他转向制度经济学研究,从结构上或制度上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精辟分析了经济的、社会的以及体制的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
1.货币均衡理论 货币均衡理论是缪尔达尔早期的主要研究成果,1931年,他在名着《货币均衡论》中,对其导师威克塞尔(K.Wicksell)货币均衡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改、补充和发展。
威克塞尔用自然利率(实物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货币利率(在一定时期内支配单位资本的成本)的矛盾的变动来说明经济波动。缪尔达尔认为,在货币经济中,“自然利率”最终还是取决于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高低,而后者又受市场利率的影响,“自然利率”在货币经济中是自相矛盾和无法确定的。
他用资本边际收益率修正了威克塞尔的“自然利率”概念,从而使决定宏观经济均衡的投资和储蓄分析有了现实意义。货币均衡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其研究方法。
缪尔达尔第一次把“预期”系统地引入经济分析,强调了预期因素对投资、储蓄、产量和收入的重要影响,区分了“时点”和“时期”,并进一步提出了“事前”和“事后”的概念。
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过程时,把收入、费用、储蓄和投资等经济变量区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两种类型。
前者指分析期间开始时的预计数值,后者指分析期间结束时的实现数值,由此来说明货币均衡条件,也就是经济均衡条件,说明社会储蓄与投资等的事前观察如何经过供给和需求的调整达到事后的均衡。通过把“预期”引入经济分析,就把经济学从静态的理论研究中解放出来,真正奠定了当代宏观动态均衡分析的理论基础。
2.制度经济学观点 自40年代起,缪尔达尔转向制度经济学研究,即从制度和结构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方向的转变是由于他研究社会平等问题引起的。30年代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瑞典的经济。一方面,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广大人民群众陷于生活贫困的境地;另一方面,社会上一部分人却仍然很富裕。这使他开始研究社会平等问题。1934年他与夫人合作出版了《人口问题危机》一书,提出了实行均等化社会改革的一些主张。
1944年,他写作的《美国的困境》,从生活条件最差的人的角度,研究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开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的穷困问题和均等化社会改革问题,并进而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这也是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问题,使他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转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从而成为一名制度经济学家。
缪尔达尔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认为在动态的社会经济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这第二级的变化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守恒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这种循环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累积效应的,呈向上或向下的发展趋势。
缪尔达尔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用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在《美国的困境》中,他用这一原理研究了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认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低下,是两个互为因果的因素,白人的偏见和歧视,使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而黑人很低的生活水平,反过来又增加了白人的偏见和歧视。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和以后的《亚洲的戏剧》中,缪尔达尔又用这一原理研究国际经济不平等问题,认为国际贸易并非总对贸易各方有利,只有在各方的生活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较为接近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是互利的,他主张不发达国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不能听凭市场力量自由运行,而要设计一套计划以对付国际自由市场对其不利的影响,并使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产生一个向上的“循环累积过程”。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缪尔达尔批判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价值判断问题。他批判主流经济学家企图把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截然分开,并以后者取代前者的做法。认为实证经济学离不开规范经济学,每个经济学命题都包含着明确的或含蓄的价值判断。
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中,他把价值判断引入看来纯属客观落畴的分析之中,这个命题一直贯穿于他后期所有的着作。第二,关于经济学研究范围与方法问题。
他批判主流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了只关心资源配置效率的技术经济学,主张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同时要研究与此有关的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对社会经济作综合考察。第三,关于利益和谐与自由放任问题。
缪尔达尔批判了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发作用会使经济趋于均衡的论点,他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一个长期的宏观计划。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1985,《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1984,《当代外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宏昌编译,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7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伯纳德·卡茨编,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杨建文主编,1990,《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着概览》,河南人民出版社。
Erik Lundberg,1974,Gunnar Myrdal’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Theory,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