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曼斯,恰林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24页(3474字)
【生卒】:1910~1985
【介绍】:
美籍荷兰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和线性规划的创建者之一,197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出生于荷兰格拉韦兰(Graveland)。1933年获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莱登(Leiden)大学数理统计学博士学位。1936年起任荷兰经济学院讲师、日内瓦国际联盟财经专员;1940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宾州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联合海运调节局短暂工作过;1944年加入设在芝加哥大学的考尔斯委员会,并于1948~1955年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兼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随考尔斯基金会迁移到耶鲁大学后,担任该基金会主任至1967年;同时,于1955~1981年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1981年退休;1985年去世。科普曼斯曾于1950年当选为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71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协会杰出会员;1978年担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由于在“线性规划”或“活动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与前苏联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L.V.Kantorovich)一起荣获197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普曼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现代经济计量学、活动分析(包括线性规划)和动态最优理论的创立等方面。其主要着作包括:《经济时间序列的线性回归分析》(“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conomic Time Series”,1937);《油船运费及油船建造》(“Tanker Freight Rates and Tankship Building”,1939);《动态经济模型中的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Dynamic Economic Models”,1950);《生产与配置的活动分析》(“In Activity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1951,主编);《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Studies in Econometric Method”,with W.C.Hood,1953,与胡德合编);《关于经济科学状况的三篇论文》(“Three Essays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Science”,1957);《科普曼斯科学论文集》(“Scientific Papers of Tjalling C.Koopmans”,2vols.,1970,1985)等。
科普曼斯早年从事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他于1950年编辑出版的《动态经济模型中的统计推断》一书系计量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如模型识别问题、结构和预测估计问题、计算问题、时间序列问题等;讨论了联立方程组和动态经济方程组的计量问题,参数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的计算方法;论证了最大似然估计法与回归系数的最小平方估计方法的等价性等。1953年又出版了专着《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
科普曼斯在早期看到了线性规划可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联系起来。
他认为竞争经济中的资源分配,可以看成是解一个巨大的线性规划问题,并且生产模型可以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严格形式的基础。他认为,影子价格的利用创造了生产决策分散化的可能性。
1951年他主编了《生产与配置的活动分析》一书,在此书中阐述了这个见解,提出了活动分析的理论。活动分析把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以及一般均衡论融合在一块,创造了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分析工具。
所谓的活动分析是由商品和活动组成,商品相当于线性规划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而活动是由一组系数组成的列矢量,相当于线性规划中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中的各列系数。活动分析把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用统一的形式写出来,使其更具一般意义。但其解法仍与线性问题差不多。大多数经济问题都能采用活动分析方法来研究,例如在满足一定需求的约束条件下,使总生产费用达到最小;或在资源供应有限的约束下,使总产出最大。
活动分析与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相结合,成为经济计划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法与经济计量模型着重于对经济系统的描述和预测,但没有进行最优计划的能力。而活动分析却能为制定最优计划提供手段,并且可以用其对偶最优解——“效率价格”(即影子价格)提供一种保证最优计划得以实行的分权的自动控制方法。从此微观经济学除了传统的边际分析外,增加了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和实用工具。今天,对于西方各先进国家的管理人、经济学家来说,活动分析与线性规划都被视作一种不可缺少的理论和工具,并且已经发展到用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规划教育、制定区域计划等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
科普曼斯于1957年出版了《关于经济科学状况的三篇论文》,这是他经济思想的代表作。第一篇论文为活动分析、线性规划这种新的经济分析理论力图构造一个完整而严谨的公理化体系。
在文章中他用一套定义介绍了点集、集的和、凸集、紧集、边界点等概念,并证明了一系列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使线性函数达到极值的定理。
然后提出一套关于决策者、消费者、生产者、资源持有者、局部非饱和、商品等假定,又用一些定义与命题确定了前述数学理论的经济学意义,此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证在分散决策的经济制度中,能用效率价格(即影子价格)进行调节,达到所有资源的最优分配和利用。
第二篇论文着重讨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问题。他认为,谁都不能确定究竟是推理在先,还是观察在先,因此两者都可取,而他还是着重于推理,以建立经济理论的公理结构。
第三篇论文讨论了经济学的工具与经济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他谈到在经济学中应用了大量数学上的定理、证明定理的方法及统计推断方法。
他认为,应用数学至少有两方面,一是将经济文章改写成数学论文形式,二是将不同的数学定理及观念引入经济学。
他评价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认为统计假设检查及估计理论已相当成熟,统计推断理论也已被成功地大量应用于计量经济学。科普曼斯强调指出,此书的第一篇是内容问题,第二篇是方法问题,第三篇是工具问题,都强调理论和经验研究中的模型构造。这是出于以下信念:当今,经济学作为一种实践的艺术远重于作为一门理论。
在现阶段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更愿意认识到政府经济政策的咨询是委托给有实际经验的经济学家的,这需要提供不同于以前人们所习惯的思想及经验方法,这就是三篇文章的共同的目的。
科普曼斯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思想和着作,而且表现在他在推动学术交流、发现人才方面所起的突出作用。他最早发现并积极向西方介绍苏联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L.V.Kantorovich)的研究成果,由于他的介绍,全世界包括苏联才开始重视康托洛维奇的工作。他还利用自己担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和考尔斯(Cowles)经济研究基金会主任的地位,组织一些着名学者分工协作编着了计量经济学、线性规划和活动分析方面的着作,大大促进了这方面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1985,《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1984,《当代外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宏昌编译,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7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伯纳德·卡茨编,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杨建文主编,1990,《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着概览》,河南人民出版社。
Lars Werin & Karl G Jungenfelt,1976,Tjalling Koopmans’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