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房室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84页(692字)

室上性冲动下传心室过程中,在房室交界区发生传导延缓或中断的现象。

根据其阻滞程度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前两者又称为不完全性房屋传导阻滞(incomple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后者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少数房室传导阻滞介于Ⅱ度与Ⅲ度之间,呈2∶1以上的房室传导比例,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室上性冲动偶尔能夺获心室者,则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lmost comple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这两种情况均属于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时房室传导阻滞仅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出现,称为心率依赖性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几乎均为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根据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后天性房室传导阻滞(acquired atrioventricuar block)。

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慢性房室传导阻滞。平时心电图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但心率增快等情况下异常者称为隐匿性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可以是暂时性、间歇性和永久性。

多为可逆性,不少发展为不可逆性。

阻滞部位可在房室交界区,亦可在希浦系统。预后主要与阻滞部位有关。

由于传统分类方法均不能反映阻滞部位及下传冲动频率和房室传导功能的关系,故近年来对房室传导阻滞提出了不少新的分类方法,以便对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类型、程度、临床意义作出更为确切的判断。但如今新的分类方法均未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