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281页(974字)

房室交界区因病理性传导障碍而使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至心室的现象。

亦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由于多数患者反复记录长条心电图或临时心房起搏后可有心室夺获,故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似更为合适。心电图特点:①P波与QRS波完全无关,两者各有自身固有频率且P波较QRS波频率快;②P波可是窦性或异位心律;③心室率慢,一般较规则,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的节律点频率多在40~60次/min之间,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节律点频率为20~40次/min;④QRS波形态可正常或呈束支阻滞形。需与干扰性房室分离仔细鉴别。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满足两个先决条件:①心室率足够慢,这样才能使P波能在R-P间期的各个时期内出现,显示在有充分合适的房室传导条件下P波不能下传;②完全性房室分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前向和逆向传导均阻滞,即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idrectional conduction block)。罕见情况下,可能存在逆向性传导功能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称前向性Ⅲ度房传导阻滞伴逆向性房室传导(antegrade third degrade atrioventriucular block with retro grad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即单向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unidrectional conduction block)。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于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及双侧束支部位,其中双侧束支阻滞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主要原因。临床见于冠心病(尤其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Lev病、洋地黄类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高血钾等。

临床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常有心悸、胸闷、气促、头晕、黑朦及晕厥。临床处理应积极治疗病因,用药物增快心室率,但常不起反应,故可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部分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由于心室逸搏频率不太慢,临床症状较少,病情进展缓慢,可不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观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取决于阻滞部位,逸搏心律起源部位,心室率快慢和逸搏心律对阿托品及刺激迷走神经的反应以及原发病因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