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损伤反应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315页(667字)

内皮细胞损伤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假说是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以后不断修改发展,在1986年Russell Ross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看作是血管壁对损伤的反应,性质与炎症相似,以后又被充实和完善。

该学说的重要内容包括: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环节之一;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不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当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或自由基团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而形成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才会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和病变发生机理:①内皮细胞受损释出趋化因子吸引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粘附到内皮表面移行,经内皮间隙进入内膜,单核细胞被激活-分化而变成巨噬细胞,它能识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清道夫”受体途径摄取,并不受胞内胆固醇含量升高的反馈性下调,故过多地摄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而转变为泡沫细胞,多量聚集于内膜而形成脂点、脂纹;②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具细胞毒作用,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胆固醇结晶析出伴组织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形成富含脂质和粥糜样坏死物的粥样斑块;③受损内皮面诱发血栓形成,进一步机化而使斑块增大。血小板释放生长调节因子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并增殖。

平滑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结缔组织成分使动脉硬化;④斑块坏死物钙化增加其硬度和脆性,同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激发斑块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发生急性阻塞。

其重要性在于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可导致组织和脏器的缺血性改变。

上一篇:碎裂电图 下一篇:损伤型S-T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