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心力衰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385页(644字)

指由于心功能发生改变,心脏虽然有适当的静脉血回流,但排出的血量(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主要特征为动脉系统灌注不足和体(肺)静脉的充血。临床上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ctive heart failure)。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大致有3类:长期心肌病损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梗塞后室壁瘤或大面积心肌纤维化、慢性弥漫性心肌炎等);心脏前负荷和/或后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关闭不全等),以及心脏舒张期充盈限制(如限制性原发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

90%以上的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可找到诱发因素,例如感染、心律失常、体力活动或情绪紧张、妊娠或分娩、输血和输液、钠盐摄入过多,以及对心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应用不当等。

目前,心力衰竭的分类方法尚不统一,根据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按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可分为前向性、后向性和双向性心力衰竭;按心输出量高低分为高排出量型和低排出量型心力衰竭。分别详见各有关词条。

这些分类无论对估计病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一个共同结局,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20多年来,虽然对本综合征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预后仍然很差。应重视心力衰竭的防治,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

上一篇:心力储备 下一篇:心脏病学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