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3页(562字)

探讨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的理论。

认为一个劳动相对依靠的国家能依靠保护主义、提高关税来提高实际工资。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帕(W.F.Stolper)和萨缪尔逊(Paul A.Samuelson 1915-)合写的《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一文中首次提出,故得此名。

这一原理指出,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一个劳动资源相对稀缺、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必然出口小麦(土地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布(劳动密集型商品),这将导致地租上升、工资下降;但是,若对布征收进口税,则会发生上述趋势的逆转。

因为征收关税后,布的价格将会上升,刺激国内企业将生产要素从农业转移到纺织业;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是土地密集型产业,而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缩减农业、扩充纺织业将导致该国的劳动力不足、土地过剩,从而使工资上升、地租下降。

同时,工资的上升和地租的下降会刺激厂商用较便宜的土地要素代替劳动要素,即更多地使用土地资源,而根据报酬递减律,土地的投入递增将使其边际实物产品递减,也就使劳动的相对报酬(或实际工资)提高。西方学术界认为,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原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少要素的实际报酬,或者说,保护主义会提高在进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