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中性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21页(469字)

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使绝对价格水平及所有的名义值随之等比例变动,而经济中的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就业水平及实际利率等不变。

萨伊等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实物部分能自我均衡,货币对实物部分不起作用。西方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遵循这一思想,认为商品需求函数的变量——相对价格和实际财富——不受货币影响,货币数量只决定商品的绝对价格。魏克赛尔则认为这是一种特殊情形,在一般的情形下,货币对经济的实物部分是有影响的。为区分货币的不同状态,他将货币不起作用的特殊情形称之为“货币中性”。

新古典学派承认货币不总是中性的,但如果假定:(1)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2)没有货币幻觉;(3)不存在分配效应,则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7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中性理论在西方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代表的是合理预期学派的理论。该流派认为,在市场均衡、价格和工资自由浮动、市场信息充分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是中性的。货币中性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西方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企图则是无效的。

上一篇: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下一篇:货币冲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