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分析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564页(728字)
随着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在70年代后期流行的一种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Mundell)和约翰逊(H.G.Johnson)。
货币分析理论实际上是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在国际收支方面的延伸,但其代表人物却否认他们的理论同现代货币主义理论之间的这种联系。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强调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状况在形成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过程中的作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处于平衡状态,将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分析理论者认为,一国的货币供给有两个来源:国内银行体系创造的信用,由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所形成的国外资金流入。
货币需求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得到满足。如果国内货币供给不能满足货币需求,则只能靠从国外取得资金来满足,这时国外资金会流入,直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恢复平衡,而使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国外资金流入和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会大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时,人们就会扩大商品进口和对外投资,以把资金移到国外,国内的货币供给就会减少,国际收支又出现逆差。所以,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总而言之,货币分析理论实际上是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是新的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它较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的进步之处是:它考虑到了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研究的是长期货币供求平衡在国际收支上的平衡效果,即长期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但该理论却忽视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