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135页(1223字)

【生卒】:1861~1941

【介绍】:

印度孟加拉语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印度近代文学奠基人。生于加尔各答市。17岁赴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曾任孟加拉文学协会副主席。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曾多次出访。14岁时即在《甘露市场报》上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早期作品如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和《画与歌》(1884),剧本《蚁蛭仙人的天才》(1881)、《大自然的报复》(1884),长篇小说《王后市场》(1881)和《圣哲国王》(1885)等,主要表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个人感受。1886年的诗集《刚与柔》表明他开始面向人生和社会现实。

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在形式上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19世纪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

1890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陆续发表《还债》、《素芭》、《摩诃摩耶》、《乌云和太阳》等60多篇短篇小说,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和殖民当局的专横,开创了印度现实主义文学道路。还发表了《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梦幻集》(1899)、《刹那集》(1900)、《奉献集》(1901)等抒情诗集及哲理短诗《微思集》(1899)和《故事诗集》(1900)。

191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戈拉》反映印度社会中的复杂现象,描写革命者戈拉为争取民族解放所走过的历程。1913年出版的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1910)的英译本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其他主要作品还有诗集《儿童》(1903)、《渡船》(1905)、《鹤》(1916)、《夜晚的旋律》(1925)、《森林之声》(1931)、《最后一个八度音》(1935)、《边缘集》(1938)、《在病榻上》(1940),剧本《国王与王后》(1889)、《牺牲》(1890)《秋天的节日》(1908)、《顽固堡垒》(1911)、《邮局》(1912)、《摩克多塔拉》(1925)、《红夹竹桃》(1926)、《时代的车轮》(1931)、《纸牌王国》(1933),中、长篇小说《小沙子》(1903)、《沉船》(1905)、《家庭与世界》(1916)、《最后的诗篇》(1929)、《纠纷》(1930)、《两姐妹》(1933)、《花圃》(1934)等。

作品反映印度社会现实,揭露封建专制和殖民当局的罪恶,描绘人民的痛苦和反抗。30年代同情并声援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还写了《礼佛》等政治抒情诗。一生写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以及有关文学、哲学和政治方面的大量论着。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谱写了很多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我的金色的孟加拉》成为孟加拉共和国的国歌。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上一篇:苏比拉马尼亚 下一篇:瓦拉达拉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