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257页(889字)

【生卒】:1898~1956

【介绍】: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人。

生于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一工厂经理之家。1917年入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参加过1918~1919年革命。1923年任慕尼黑小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次年任柏林德意志剧院艺术顾问。

1926年开始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33年因反对纳粹政权被迫流亡瑞士,后移居丹麦、瑞典、芬兰和美国。

1948年回柏林,次年创办柏林剧团。曾任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

16岁开始发表诗作,1918年开始剧本创作,共写了约50部剧本。早期剧作《巴尔》(1918)、《夜半鼓声》(1920)、《城市丛林》(1922)、《人就是人》(1926)、《三分钱歌剧》(1928)等,多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

20年代末开始尝试创作叙事剧。将戏剧分为传统的戏剧式戏剧和叙事剧两种,后者按体裁又可分为3类:1.教育剧。

长于逻辑推理,不注重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短小精悍,适合群众业余演出,如《措施》(1930)及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1932)等;2.寓意剧。大量运用比喻,对生活作高度的集中提炼,富于一定的哲理,如《四川一好人》(1940)、《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3.历史剧。借用历史题材,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如《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47)等。十分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相应提出了“间离效果”的表演理论和方法,主张演员应使观众客观地分析舞台上所展现的世界,从而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考。主要理论着作有《戏剧小工具篇》(1948)等。他的理论和剧作构成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对世界戏剧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着叙事诗也多具戏剧性情节,诗作采用严格押韵的形式,便于谱曲咏唱,如《海盗燕妮》、《团结之歌》、《统一战线之歌》等。此外还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创造一种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主要诗集有《家庭格言》(1926)、《歌曲集》(1934)、《诗百首》(1955)等。1951年获民主德国国家奖,1954年获列宁和平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