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260页(734字)

【生卒】:1871~1950

【介绍】:

德国小说家

生于吕贝克一粮商家庭。托斯·曼之兄。早年当过书店学徒,后在出版社任职。

曾在柏林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学习。

1931年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主席。纳粹统治时被开除出普鲁士作家协会,作品被焚,被迫流亡国外。

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在巴黎任德国人民阵线主席。

1940年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1949年被选为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主席。1893年起从事创作。艺术上受斯丹达尔、福楼拜、法朗士和左拉影响,对资产阶级社会持批判态度。

一生着有19部长篇小说,55篇中、短篇小说,11部剧本和大量论文、散文。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一个家庭里》(1894)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长篇小说《在懒人乐园里》(1900,又名《一部写上等人的小说》),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讽刺上世纪末柏林时髦的文化界和暴发的金融资本家。

《垃圾教授》(1905)抨击德国的教育制度,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蓝天使》,曾轰动欧洲。《帝国三部曲》由《臣仆》(1911~1914)、《穷人》(1917)和《首脑》(1925)组成,其中以第一部最优秀。小说讽刺主人公欺软怕硬是德意志帝国的忠顺臣仆。

被认为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以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产生很大影响。其他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小城》(1909)、《大事业》(1930)、《呼吸》(1949),剧本《伟大的爱》、《勒格洛斯女士》(1913),政论《仇恨集》(1933)、《勇气集》(1933),评论《论左拉》(1915)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