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克维斯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380页(560字)

【生卒】:1891~1974

【介绍】:

瑞典人、剧作家、小说家

生于韦克舍一铁路工人家庭。1911年入乌普萨拉大学文学系,翌年因家境贫困辍学,专事文学创作。1940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致力于创建一种兼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的新艺术风格,主张用质朴的文字和简单的人物性格表现生活。

诗集《苦闷》(1916)是瑞典第一部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被认为是寻求革新的瑞典文学的起点,是瑞典文学中的典范。20年代的作品充满悲观色彩。

30年代后的作品风格较为豪放,多以善与恶的斗争为主题,力求探讨人生的真谛,表现对人类的希望。中篇小说《刽子手》(1933)、长篇小说《侏儒》(1944)和《巴拉巴》(1950)讽刺和抨击法西斯的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永恒的微笑》(1920)、《生活中的客人》(1925)、《强盗》(1951),三部曲《朝圣者》(1960~1964),小说集《那个时候》(1935),诗集《心灵之歌》(1926)、《在营火旁》(1932)、《诗歌与战斗》(1940)、《家与星星》(1942)和《夜晚的世界》(1953),剧本《捉摸不定的人》(1923)、《没有灵魂的人》(1936)、《让人类活下去》(1949)等。

195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