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409页(1288字)

【生卒】:1868~1936

【介绍】:

苏联俄罗斯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原名阿列克谢·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今高尔基市)的木工家庭。

3岁丧父,在外祖母家度过童年。11岁时为谋生流浪各地,当过学徒、装卸工、烤面包工等。因参加革命活动而多次被捕。曾任报馆编辑。20世纪初参加并领导知识出版社,团结了许多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1905年革命后赴美国宣传俄国革命,1906年秋侨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回国。十月革命后组织并团结新的文化队伍,创办多种杂志,培养青年作家。1934年主持全苏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一任主席。

1889年开始写作,189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早期作品3卷集《特写与短篇小说》(1898~1899)描绘流浪汉和底层人们的苦难,如《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和《奥尔洛夫夫妇》;又通过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寓意形象,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和自由,如《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作品出版后轰动文坛。散文《海燕之歌》(1901)预示行将到来的革命洪流,是当时流传极广的“革命宣言书”。

早期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描绘19世纪末俄国资产阶级的分化瓦解;《三人》(1900)展现出于社会底层的青年所选择的不同道路。随后作有剧本《小市民》(1901)、《底层》(1902)、《避暑客》(1904)、《太阳的孩子们》(1905)和《野蛮人》(1905),描写底层人们的生活悲剧,揭露市侩习气,反映知识分子在革命年代的分化。

长篇小说《母亲》(1906)和剧本《仇敌》(1906)以工人运动为背景,塑造了富有斗争精神的工人形象,是他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首批文学作品。旅意期间写有中篇小说《没用人的一生》(1907~1908)、《夏天》(1909)、《奥古洛夫镇》(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和剧本《最后一代》(1908)、《瓦萨·日烈兹诺娃》(1910),揭露沙皇警察制度,刻画小市民的落后心理,反映资产阶级的衰落,表现新生力量的成长。

还写有着名的《意大利童话》(1911~1913)和《俄罗斯游记》(1912~1916)。十月革命后创作了反映俄国资产阶级兴衰和社会变迁的长篇巨着《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1914)、《在人间》(1915~1916)和《我的大学》(1922)。晚年写有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和《陀思契加耶夫等人》(1933)。还写有具独特艺术风格的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1919~1923)和《列宁》(1924~1931)。

着名论着有《人》(1903)、《同志》(1906)、《论犬儒主义》(1908)、《个人的毁灭》(1909)、《俄国文学史》(1909)、《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和《论文学及其他》等。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苏联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