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文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第701页(465字)

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西方文学流派和思潮。

30~40年代风靡法国,进而流行欧美,并直接影响其后文学流派的崛起。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和剧作家塞尔首次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奠定的存在主义学说介绍到法国并创立基督教存在主义文学。这种文学描写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冲突、灵魂的再现,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无着名追随者,且受教会抵制,影响不大,主要流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萨特倡导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其小说《恶心》(1938)开存在主义文学先河。

该派宣扬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应该有选择的自由,以便去获得存在的本质;反对顺从主义,主张确立新的人道主义(即表达绝望者的希望)。作品多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表现人的虚无主义思想和忧虑的情调,但也鼓舞人们向绝望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抗。

存在主义文学在选择题材和表现主题时重思想,轻形式;作品不求情节曲折,不求人物典型化,主张一切服从意识和感官上的真实性。代表作品有萨特的《肮脏的手》、加缪的《局外人》、波伏瓦(女)的《女宾》等。

上一篇:超现实主义 下一篇:达达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