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149页(874字)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特点:

(1)使用干支纪日、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法。

据考证,至迟从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前722年)二月已巳日起,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连续干支纪日达2600年之久。

关于纪年问题,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大概约20年左右运行一周天。

于是把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而木星正巧每年行经一次,这样人们就可以用木星所在的星次来纪年,这就是所谓岁星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以60干支循环使用。

其十干叫做“岁阳”,十二支叫做“岁阴”,以十干配十二支,60年一个周期。

(2)采用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中国历法的阳历成分,它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的时节密切相关,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有极重要的作用。

(3)十分重视朔的推算

朔是指太阳和月亮黄经相同的时刻。在我国古代历法中,朔所在的那一天称为朔日,从周代起,人们已能准确的定出朔日,是为平朔,后来发现月亮和太阳的视运动实际上是不均匀的,于是对平朔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改正,得到了真正的朔,称为定朔。

(4)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除具有世界各国的历法所具有的内容外,而且还要涉及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的计算、日月食的预报、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等各方面的内容。我国古代历法中除把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作为法数外,还把恒星月、恒星年、交点月、交点年、近点月等的长度作为法数,以便预报太阳、月亮的视运动以及日月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