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创造性思维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158页(970字)
人工智能的研制和发展(见计算机辅助思维),对模拟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奥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认识和启示。
首先,人机系统(人与计算机相互合作的系统)可以协助人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实质是探索未知。为了达到未知的目标,人们需要作出假设;然后反复进行验证。验证假设一般需要作演绎推理,这一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恰恰可以进行演绎推理,可以加快运算速度,给予创造性开发以很大的帮助。
其次,计算机能推导出科学定律和新的数学公式。1979年,美国卡基——梅农大学的蓝利BACDN系统重新发现了欧姆定律、刻卜勒第三定律、气体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等十几个老定律。1980年,我国的吴文俊用微机得出了几何学两个新定理,刘尊全和秦朝斌两人用计算机还推导出一个微分方程的新公式。事实证明,即使是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可用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是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而重新发现这些老定律的。
这说明形式逻辑的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科学发现的思维工具。但是,运用归纳法得出的只是经验定律,还需进一步对它作深入的理论研究。
第三,计算机能够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工程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领域,是在建造专家系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1965年,费根鲍姆研制出根据质谱数据能识别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第一个专家系统。
1976年,肖特利菲研制出用于医治病菌感染的抗菌素处方系统。前后经历了11年的研究之后,1977年,费根鲍姆在第5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它运用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使知识也可设计、制造和生产,甚至创造新知识。
知识工程的迫切问题是研究知识获取和知识表达。知识工程的任务是要提高机器模拟人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的效率、扩大使用知识的能力。1976年,美国布坎南等人研制的,利用有关质谱断裂和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推理,形成新概念、提出了质谱断裂的新理论。作为化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化学家的承认,说明用知识工程武装起来的计算机能够创造新知识,能够再现人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