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创造理论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09页(1655字)

关于创造本质及其思维规律的理论学说。

关于创造的本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饶有兴味而争论不休的问题。古希腊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把一切创造都归之于神对宇宙的力量。他认为整个宇宙以及其运动着、生活着的生物和人都不过是“永恒之神”的影像或摹本。这种神秘主义的“创造”学说,无助于对创造本质的揭示。

真正把创造当作人的本性、人的活动来对待,从而把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客观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古希腊的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他对创造性的思维规律进行研究,创立了“形式逻辑”这门最早的逻辑学科,从而为人们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逻辑学基础。亚里士多德还最早注意到思维的联想机制这种心理现象,提出了至今仍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三种联想形式: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被视作17世纪以后形成的联想主义思维学说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但对创造的本质及其思维规律的科学研究只是近现代的事。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此后,各国心理学家从不同方面对创造的本质及其思维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最近几十年来,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创造行为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和信息加工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在把联想主义思维学说系统化和理论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复杂的心理现象化为各个简单的部分,并研究比较简单的初级现象;也就是所谓还原主义的研究。他们用“刺激-反应”(S-R)这一公式将思维理解为适应过程,而不谈刺激和反应过程中大脑的思维活动。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认为不能完全用刺激反应的关系去解释思维行为,还需要考虑思维主体过去的经验。格式塔心理学派在方法论上采取了一条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相对立的路线。

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体不能用部分之和去理解,认为人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是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特征。他们把某种问题情境(包括人的活动动机、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途径)看作是一个心理“场”。

是动态的、能够重新加以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从情境S1到情境S2的转变,即“场”的重新组织。

正是这种接连不断的“组织”会产生“顿悟”,突然发现实现目的的方法。如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Wolfgangkhler,1887-1967)通过“子摘香蕉”的着名心理学实验说明在问题解决的复杂过程中,不只靠简单的尝试错误,而且还要通过顿悟。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0)系统地研究了从儿童解决简单的几何题一直到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思维过程。1945年他将其研究成果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发表。

他的创造理论强调思维是一个整体过程,而不是零碎的过程,所以,人在思维时应全力弄清产生问题情况的结构,把问题各个细节方面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各个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确定整个情境结构内的“缺口”,即问题所在。总之,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的结构性、整体性以及潜意识顿悟的作用,认为知觉的基本规律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受经验的影响。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复杂行为,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方法论,同时又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对内部心理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在研究知觉、表象、记忆等基本内部过程的同时,还把决策、策略、计划等高级心理活动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他们从信息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以“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为前提,利用了“口语记录法”,使心理学研究水平大大提高一步,能够研究人类的初级信息加工过程、思维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思维模式(程序)。以上三种关于创造行为的思维理论都各有长短。而就其可取之处来说,它们是互补的,即从外部刺激、内部心理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三个不同侧面,为揭示创造的本质及其思维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上一篇:创造过程 下一篇:创造力评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