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考据方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64页(1441字)

即考证方法,重要史学方法之一,被称为有证据的探讨。

该方法是通过校勘、注释、辨伪、辑佚、考订等方法,考核辨证史籍、史事和文字等史料,以究其异同,核其始末,探赜索隐,去伪存真。

考据方法发端于汉代的朴学。汉代刘向校书中秘,广罗异本,条理论次,校勘讹脱,命定书名,撰《别录》以辨定真伪,评论是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考核传疑古书,标明依托,推论成书时代,至郑玄始遍注群经,勘证疑误,考镜源流,循经立训,有阐幽表微之功。

他在注释《礼记·月令》时,依书中历法、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考定其时代为秦世。魏晋以后,学者注史蔚成风气。

宋明间史学考证又有发展,吴缜发展了史考中的本校法。赵明诚以钟鼎碑碣证史,明制度,正文字,为史考开辟新的途径。

光修《资治通鉴》,将对史料来源及异同分析考证的“考异”作为修史的程序确定下来。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提倡汉学,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顾炎武等人也批判宋明理学束书不观空言心性,提倡博学于文,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考辨异同的治学方法,因而考据学大盛,形成乾嘉历史考据学,他们的考据方法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证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主张论必有据,据必可信,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乾嘉学派的考据程序一般都是从研究古文字入手,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因其言以求义理。

简言之,从声音、训诂、校勘、考据的基本功夫入手,来整理古代文献。

考据的原则主要有:(1)从实际出发,依靠证据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法则;(2)疑而后考,考而后信;(3)严守史料所证明的限度;(4)但宜推求,勿为株守。

清代学者考据的方法主要是归纳演绎的方法。即先从古文献和字书中搜集许多同类的例,经过多次归纳,将被证明的通则综合起来,求出大通则,再将此通则进行演绎,看有无例外,再一次归纳。

考据者欲发现问题,须细心观察,大胆怀疑,考证时则要建立假设,寻找证明。假设是从不充分的资料中归纳出来的。

要从实际材料出发,而不允许臆测;假设的证实要积累更多的正反证据,经得住反证的检验。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史料考据学发展起来,认为史学家应具有怀疑精神,一切须重新审查,考而后信。

瓦拉对历史文件《君士坦丁的赠予》的辨伪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意大利中部一片土地献给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权。丕平献土使教皇国得以立国。但教皇假造文件,说教皇国的领土是公元4世纪初由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赠予的。

瓦拉从文件的语言方面考证其作伪情况,他确证这一历史文件所用的拉丁语是公元8世纪中期的拉丁语,而不是公元4世纪初年的拉丁语,从而揭破教皇伪造文件的骗局。这一辨伪,给教皇权威以致命打击。

其后,伯因汉将史料考证分为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为世界各国史学家奉为圭臬。

近代中国考据学,以王国维、胡适、顾颉刚、陈寅恪、陈垣为代表,兴起了以甲骨文证史、考古实物与文献互证、文证史及年代学、避讳学等方法。

罗尔纲在太平天国研究方面大量使用考据方法,其方法是假设-求证法。

上一篇:动态数列分析法 下一篇:考古学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