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660页(751字)
对“现代音乐”一词的理解不一。
从广义讲与“20世纪音乐”(主要指艺术音乐)是同义语。狭义讲是与“先锋音乐”的含义大体相同。20世纪艺术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各种各样的主义、形式并存,风格多样,手法各异,并引起相互否定等分裂现象。20世纪前半叶在艺术音乐中出现的各种主义有:印象主义(德彪西)、原始主义(斯特拉文斯基)、表现主义(勋伯格、贝尔格)、民族主义(巴托克)、神秘主义(斯克里亚宾、萨蒂)、噪音主义(L·路索)、十二音主义(勋伯格)、真实主义(普契尼)、自然主义(理查·斯特劳斯)、结构主义(萨蒂)、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新即物主义(亨德米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肖斯塔科维奇)、打击乐器主义(E·瓦列兹)等。这一时期虽出现各种主义,但从宏观上来看,大都是西欧传统音乐的延续和发展。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先锋音乐”,却破坏了固有的音乐概念,进入形式上的激烈的转变时期。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进入了所谓的“复数的音乐”时期,出现了愈加多样的音乐形态:如序列音乐(梅西安)、电子音乐(斯特克豪森)、具体音乐(谢飞尔)、磁带音乐(贝里奥)、偶然音乐(约翰·凯奇)、机算机音乐(L·希拉)、盖然性音乐(库赛那基斯)、密集音响音乐(潘达列兹基)、临场电子音乐(约翰·凯奇)、骰子音乐(P·布列兹)、直观音乐(施托克豪森)、集体即兴演奏乐(V·格罗保卡尔)、反复音乐(S·希莱)等。有时也用“先锋音乐”或“现代主义音乐”泛称这些音乐形态。
它们的出现都是与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技术以及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都各有相应的理论,并且从哲学(多从东方哲学)、美学、音乐发展史寻找各自的理论根据。
在创作手法上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有的甚至冲破了传统音响媒介和演奏形式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