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费尔巴哈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781页(1385字)

【生卒】:1804—1872

【介绍】: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兰斯休特一个法学家的家庭。

1823年入海得尔堡大学神学系读书。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1828年大学毕业后到爱尔兰根大学任哲学讲师。1830年因发表宣传无神论的着作《关于死亡和不朽的思想》,被永远逐出大学讲坛。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在批判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中发展起来的。他指出,人对神的崇拜实际上是人的自我崇拜的一种表现,所谓神,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说:“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他正确地看到了精神实体之所以能够存在,仅仅是因为人把自己的精神能力独立化了。

他批判黑格尔哲学与宗教神学一样,把现实的一切都看成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绝对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黑格尔所说的“异化”或“外化”,不过是上帝创世说的神学理论和宗教主义的翻版。

他指出,神学的黑格尔哲学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灵魂和形体,思维和肉体的关系,颠倒了现实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精神和思维都依附于人的肉体,是头脑的产物。

在这个基础上,他唯物地阐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明确宣布:“物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思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自然界是不依人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他指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自然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并把哲学称为“人本学”或“人本主义”。

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指出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不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限制”。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对某一个时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对下一个时代就会变为现实。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因此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在认识论上,明确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既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又承认思维在认识中的必要性。

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表现在人本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

列宁说,人本主义“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因此,他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他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从人当中抽象出来并与人相分离的精神,但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同时,却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依然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他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类本身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把人只看作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着的生物,因此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在解释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宗教观和伦理观是他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们天生的追求幸福的欲望,为了避免冲突,人人都达到幸福的平等权利,必须自我克制,互相忍让、彼此相爱。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其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上一篇:费希尔 下一篇:费耶阿本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