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6页(2614字)

又称“欧洲哲学史”。

研究除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西方哲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哲学史的组成部分。

西方哲学史研究的范围,从空间上说,主要是指西欧各国的哲学思想;从时间上说,主要是指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这段时间的西方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产生的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的泰勒斯提出世界万物的基始是水,开始从自然本身去寻求万物的根本原因。

后经米利都学派其他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全面总结了古希腊哲学的思想成果,标志着西方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晚期希腊的和罗马世界的哲学,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中后期,表现出那个历史时代的普遍没落倾向,西方哲学的发展开始向宗教神学过渡。

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神学吞噬了哲学,基督教的经院哲学成了欧洲封建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11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出现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1)一般概念是实在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2)如果它们是实在存在的,那么,它们是有形体的还是没有形体的?(3)它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西欧封建时代开始没落,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和趋势使近代哲学精神得以孕育和萌发,西方哲学开始从经院哲学向近代哲学过渡。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明确划分宗教神学和自然哲学的界线,把宗教神学排斥于自然哲学的范围之外,开创了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17世纪的西欧各国哲学,从培根开端,通过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等人的推动而蓬勃兴起,直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派哲学。

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作了揭示,并通过对认识论的研究重新思考了哲学本体论等基本的哲学问题。18世纪,在法国,主要有伏尔泰、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还有卢梭的哲学;在英国,有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休谟的怀疑论。

法同唯物主义在近代意义上对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第一次作了相当严密系统的解答;休谟的怀疑论对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深刻的作用;卢梭则对法国唯物主义的缺陷进行了有重大意义的批判。卢梭和休谟为近代西方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提供了理论上的主动力。

18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创立“批判哲学”体系,主张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批判”(考察、研究、分析)人的认识能力,确定人的认识能力在构成知识时的范围和限度,开创了西方哲学的“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德国古典哲学经由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到19世纪初,黑格尔(1770-1831)批判继承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路线,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到最高峰,成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完成者。

费尔巴哈则从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出发,把人当作他的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当作他的哲学的出发点,创立了不同于康德、黑格尔等人唯心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的根本变革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总之,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人类阶级社会的三大阶段: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前6世纪-4世纪);封建时期的中世纪哲学(5-15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近代哲学(15-19世纪)。在这三大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着作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培根的《新工具》(1620);笛卡儿的《形而上学的沉思》(1641)和《哲学原理》(1644);洛克的《人类理智论》(1690);莱布尼兹的《单子论》(1714)和他死后由旁人发表的《人类理智新论》(1704前后);贝克莱的《视觉新论》(1709)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休谟的《人性论》(1738);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录》;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和《哲学全书》(1817);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1841)、《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和《未来哲学原理》;等等。

我国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建国前的西方哲学研究,几乎涉及到欧洲哲学史上所有重要的哲学家,诸如对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对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16-18世纪欧洲各国哲学的研究,都比较广泛。但是,当时的许多旧哲学家,大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西方哲学进行研究的。建国初期,广大哲学工作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评价和研究外国哲学。

这时的西方哲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上,如郑昕的《康德哲学批判》(《新建设》1950年第2期)、齐良骥的《批判康德关于“理性”的“二律背反”理论——他底不可知论一个组成部分》(《光明日报》1956年10月17日)、张世英的《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几个问题》、贺麟的《黑格尔关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的理论》等文。随着研究的深入,翻译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几乎所有着名哲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名着;出版了大量专题性的研究着作,如叶秀山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张世英的《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范明生的《柏拉图哲学述评》、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王树人《思辨哲学新讨》等;并出版了大量的通史性教科书。

。【阅读书目】:

《欧洲哲学史》(上下卷),李志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西方着名哲学家评传》(八卷本):汝信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西方哲学史教程》,李武林编着,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着,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西方哲学史》,罗素着,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上一篇:中国现代哲学史 下一篇:现代西方哲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