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88页(1234字)

又称“国民收入理论”。

通过分析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说明国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和变动的;从商品、货币、劳动、资本等各个市场的平衡和失调的调整机制,说明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危机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从政府税收和支出对国民收入、就业水平、市场供求、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说明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等等。特点是把国民收入与就业联系起来作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它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

“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首先使用的。17世纪中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威廉·配第曾根据劳动收入和财产、租金收入的汇总数,对当时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过估计,并考察了国民消费支出的基本项目。

但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明显划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29年的大危机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存在大量失业和长期萧条,使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以及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传统庸俗经济学无法解释而陷于破产。

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转而求救于总量分析。其目的除了为资本主义作理论辩护以外,主要是为资本主义谋求出路,为国家干预经济出谋划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此后,宏观经济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曾经对刺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是,它抹煞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把经济总量的运动变化看成纯数学的函数关系,因而没有也根本不可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7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和应付这种局面,本身也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被称为总量分析方法,它运用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只要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某些分析工具和方法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和利用的。

【阅读书目】: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张培刚、厉以宁着,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宏观经济学》,(美)德尔别尔格等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美)劳埃德·雷诺兹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