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计量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96页(1600字)

又称“计量经济学”。

对经济关系进行计量,以便为经济现象确定数量规律的学科。

经济计量学要计量的经济关系,指的是构成经济现象的各种能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经济事物一般是可以计量的,并且大多经常在变动之中,所以称为经济变量。各种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就是经济计量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经济计量学要用数学语言把经济理论表述为方程体系,再根据观测统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为方程体系的参数估算出具体数字,所以它常被说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学科。经济计量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1)建立模型。

首先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把经济现象中有关变量按照经济理论关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用一组在数学上彼此独立、互不矛盾、完整有解、在统计估算时考虑到随机因素、并能互相识别的联立方程式表示出来,这种联立方程式就称为经济模型。(2)估算参数。

所谓参数,是模型中联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常数,其数值只能从大量占有的统计资料中计算出来。估算参数的方法,大都以最小二乘法为核心,有的是单方程进行,间或辅以束线图法;有的则是对联立方程的消去法。估算工作非常复杂,一般要使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来完成。(3)验证理论。

即验证估算出来的参数值与建立模型时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就要根据经济理论另建模型,重新估算,再作验证,直到估算出来的参数值与经济理论相符为止。验证理论主要用数理统计检验方法来进行。(4)预测未来,规划政策。

预测就是用已知的或给定的预测手段数值,来推算预测目标的数值。根据预测值,为政府、企业或组织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提供各种政策方案,由决策人从中挑选一个最优方案加以实施,这就是规划政策。

经济计量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词提出来的。

1930年12月,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中心,集合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在美国成立了国际性学术组织——“经济计量学会”,并从1933年1月起定期出版《经济计量学》季刊。从此,经济计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计量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经济计量学本身没有独特的经济理论,只是应用其他经济理论。

它主要是进行计量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如何把经济学的各种规律、学说和定理列成方程,根据统计资料进行计量,对照实际,检验正误,比较优劣,然后决定修正或取舍,以便用来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而不是研究这些规律、学说或定理的内容本身。所以,经济计量学能够以不同的经济理论作指导,为不同的经济政策服务。

西方经济计量学应用的经济理论主要是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凯恩斯的总量分析理论等庸俗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市场需求分析、经济周期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是为资产阶级制订经济政策服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基础上,也必须注意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数量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经济计量学为工具,运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建立一定的计量模型,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数量分析,这对深入认识经济现象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阅读书目】:

《经济计量学》,孙世铮着,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经济计量学导论》,(波)兰格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经济计量学教科书》,(美)克莱因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分享到: